少年“创变家”勇闯海陆空,浙江这堂宝藏“生态第一课”都讲了些什么

2025年浙江省青少年“生态第一课”

活动圆满结束

9月2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浙江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25年浙江省青少年“生态第一课”主题直播圆满结束。活动从海、陆、空三个维度切入,依托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官方账号“美丽浙江”全媒体矩阵进行全网直播,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微信视频号“浙江生态环境”、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微信视频号“生态杭州”账号同步直播,全省12000余名孩子参与到这场有关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知识普及课程中。

本堂“生态第一课”在浙江省杭州市科创小学的主会场拉开序幕,杭州市春晖小学、嘉兴市实验小学、舟山市普陀小学、宁波市鄞州区协和小学、安吉县第九小学、台州市椒江区葭沚小学、温州市百里路小学等全省范围内的22所学校,12000余名学生纷纷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直播,一同绘就了一幅生态教育的美好画卷。

活动开始,202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沈秋老师首先带孩子们走进了水里的小精灵——水獭的世界。通过她的讲述,孩子们不仅了解到水獭萌萌的外表、灵敏的身手和“獭祭鱼”的传统智慧,也发现它们正面临家园破碎的危险。通过科学调查、建立保护站、减少人为干扰等方式,一步步帮助水獭回归我们的世界,在孩子们的心中,一颗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北仑“两山”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柳俊俏为孩子们介绍了仅存于宁波北仑九峰山的“动物活化石”——镇海棘螈。这种外表酷似迷你恐龙的小动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1500万年,却正因栖息地减少、天敌威胁和气候变化而极度濒危。柳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镇海棘螈从卵、幼体到成体的成长历程,以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繁殖等努力。孩子们逐渐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守护自然的小小英雄。

动物福利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团队负责人杨永春博士聚焦于“东方宝石”朱鹮的保护,通过对比野外与人工环境中朱鹮的生活差异,引导孩子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球仅剩7只朱鹮到成功繁衍超过1万只的感人故事中耳濡目染,孩子们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观察一只鸟、爱护一片湿地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生态保护。

在杭州市科创小学的陈璐莹老师的“小小创变家”生态课堂中,孩子们不再是传统的听众,而是真正走进自然、发现问题、发挥创意、付诸行动的行动者。通过“魔法实验室”、湿地博物馆研学、乐高生态建模、守护镇海棘螈和斑嘴鸭等系列实践,孩子们以“创变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行动当中,尝试从观察到动手、从认知到创造的突破,向着成为具备行动力与责任感的绿色新生力量的目标而成长。

2025年“生态第一课”虽已落幕,但真正的生态教育,才刚刚破土发芽——我们在孩子心中埋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静待长成未来的森林。浙江的山水之间,永远跃动着生命的奇迹,而比奇迹更动人的,是越来越多愿意守护它们的人。在这次课堂,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鸟兽虫鱼的名字,更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份躬身实践、共建生态文明的担当。

未来,我们还将让生态教育继续走出课堂、走进山野、融入日常,陪伴每一个孩子在这场向美而行的旅程中。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绿水青山将永远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资料/钱江视频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