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芒种至夏至的时段(公历约6月6日-7月7日),此时阳气达到全年最盛时期,阴气微弱难见,天地间如火炉升腾,万物繁华而热烈。日照时间达全年最长,正午阳光炽烈,午后至傍晚常现雷阵雨,开始进入闷热少风时段,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景象多在此时出现。
仲夏养生宜多食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品,如西瓜、苦瓜、绿豆汤、酸梅汤等,同时注意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分和电解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阳光较弱时进行适度户外活动,如太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午间小憩以养心气,保持心境平和,以顺应夏季养心之道。
绿动节气· 四时康养
西瓜|生津止渴、除烦解暑
《本草纲目》记载:“西瓜性寒,解暑热,止烦渴。”
每到盛夏,西瓜成为街头巷尾的消暑佳品。古代文人常以西瓜入诗,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描绘了西瓜生长的景象。
西瓜作为夏日的符号,经常与烈日、大海、萤火虫、落雨等元素,在不同的影视场景中传递着多样的情感,让人在品尝中,于平静热烈间,细细咀嚼,领悟人生百态,感受独有的夏日心境。
动画图片来源:夏目友人帐
酸梅汤|消暑开胃、收敛肺气
传统酸梅汤以乌梅、山楂、甘草、陈皮等熬制,具有消暑解渴、生津止渴、收敛肺气之效,是仲夏时节解暑的佳品。
清代学者郝懿行《都门竹枝词》中有云:“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生动展现了清代夏日街头售卖酸梅汤的热闹景象。现在虽然听不到敲冰盏的声音,但是这款消暑茶饮热度不解,改良配方已化身为新式养生潮品。如省中医院研制的乌梅汤一经推出便深受年轻人喜爱。
乌梅图源视觉中国/乌梅汤图源浙江省中医院
健康人居·协同空间
声环境友好场馆|东新街道声环境友好科普馆
位于杭州东新街道新天地太阳马戏下沉广场的东新街道声环境友好科普馆,已于2025年5月15日正式开馆。该馆为浙江首家以声环境为主题的科普展示馆,目前每天早8点半到17点可参观。
2023年5月,杭州市成为国家首批“宁静小区”试点城市,拱墅区率先在东新街道启动试点。2023年10月,拱墅区东新街道成为首批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打造出噪声智治“拱墅样本”。 科普馆提供一个集教育、宣传、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城市噪声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成效,提高居民群众的声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共同守护好烟火气下的和谐安宁。
场馆面积128平方米,主要有噪声测量设备演变展示区、喊麦PK区、消声体验实验室(配置自动听力测试系统)、混响体验实验室等几大区域,设有声音档案馆(蛙鸣、雨声、汽车、工地噪声等)、声驻波管、克拉尼图等声样互动展示设备,还可以参加挑战达人,在特定参观日参与声环境友好知识问答。通过专业与趣味结合的形式,让声音“可视、可知、可感、可测”。
该科普馆不仅是群众“家门口”的科普场所,更是一个环保政策的宣传窗口、生态教育的载体、公众参与的平台。
绿色发展·焕新技术
凯喜雅集团|推动丝绸行业绿色发展新风尚
仲夏气候炎热,丝绸因其轻盈透气的特性成为人们喜爱的夏季穿着面料。拱墅一带的丝绸行业,历史上是很有些名气的。昔日拱墅的乡下到处都可以见到绿油油的桑树,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蚕。加之大运河的交通便利,其丝绸产业得以蓬勃发展。随着拱墅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桑蚕养殖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茧丝绸行业在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驱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位于拱墅区体育场路的凯喜雅集团,前身是中国蚕丝公司浙江分公司,其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着“蚕桑茧丝”综合利用,努力推动茧丝绸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已开启环境健康友好的 “蚕丝回炉再造”计划。通过对蚕丝循环再利用纤维进行应用开发,建立废旧丝织品、丝织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料循环再生加工应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度。
依托该计划,集团旗下的“丝玉双面绸”面料采用6A级桑蚕丝搭配35%再生生丝、可降解聚乳酸纤维,通过材料特定属性并优选组织工艺,叠加绿色生态染整工艺,让真丝“回炉再造”,从源头重生,从而延长了蚕丝生命周期。该面料一举获得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活动单项奖“最佳生态环保大奖”。
蚕丝作为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可降解、可再生的环境友好特性。根据《茧丝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与其他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相比,蚕丝对环境的影响差距较小,从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角度,蚕丝明显优于化学纤维。若考虑桑园的固碳效应以及丝绸产品的经济价值,蚕丝纤维仍然是面料制造商、时尚设计师和终端消费者理想的纺织原料。通过向消费者呈现环保、健康、优质的绿色可持续丝绸产品,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更以创新技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让千年丝绸产业焕发新生,运河丝路再现辉煌。
资料/拱墅分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