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的广袤田野间,一场关于农业废弃物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大同镇,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正以创新的实践,为秸秆处理难题书写一份完美的答卷,也为全市减污降碳工作树立起新的标杆。

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大量秸秆被随意丢弃、焚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更是对宝贵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然而,大同镇的“秸秆两步纤维化同步制肥”项目,正在打破这一困境,用科技的力量将秸秆从“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财富”。

基本情况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大同镇丰富的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秸秆“两步法”纤维化减量同步制肥的相关技术及设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产农作物施用产出品(育秧基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体系。为促进本镇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为提高本区域乃至全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提供一条创新性的技术途径。

20250321-03.png

本项目采用秸秆两步纤维化同步制肥技术对水稻、蔬菜等秸秆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产秸混颗粒肥育种基质等,继续用到农田上,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体系。

20250321-04.png

本项目新建处理场地钢架大棚1500平方、原料堆放场地1000平方及配套供电设施;采购有机废弃物再生系统、履带式自走打捆机、圆捆打捆机、铲车1台、3吨叉车、抓草车1台等设备。针对大同镇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谷壳等有机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采用纤维化技术工艺和配套设备,生产有机肥、育秧基质和土壤改良剂等。

减排成效

经济效益

项目投产后,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年处理秸秆干-湿料2-3万m³,覆盖面积达30000亩。年产1000吨育秧基质,5000-8000吨有机肥,预计年销售额最大可达560万元。

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技术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可避免秸秆直接焚烧,减少秸秆燃烧颗粒物排放100吨以上;秸混颗粒肥的使用可减少500吨以上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可见,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我镇农业逐步走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一套秸秆纤维化促腐制肥还田技术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技术瓶颈,大大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提高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增强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田,保障我镇粮油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通过技术示范、宣传和培训,增强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禁烧意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资料/综合规划处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