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概念规划出炉!

近日《上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概念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这也是杭州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概念规划

自2024年被列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试点以来,上城区迅速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历时9个月的深入调研和多轮征求意见,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并于12月底正式发布。

20250109-04.png

《规划》秉承“与生物友好共生”的千年生态理念,聚焦于城区内的典型物种、重要源地以及生态廊道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协同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旨在打造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发展新典范。

20250109-05.png

20250109-06.png

“一环”

“一环”即链接山河江湖的生态绿环,通过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打造一条连续的绿色生态走廊,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广阔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三源”

“三源”即皋亭山、江河汇、吴山-凤凰山三大生态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打造成为展示地方特色、保护生物多样性、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千点”

“千点”即突显友好示范的生态细胞,通过建设生态公园、城市绿地等,形成一个个生态友好型的示范点。

“多带”

“多带”即营造生境友好的生态研学体验带。

20250109-07.png

策略一

20250109-08.png

再现生活方式,传承千年生态理念。规划根植千年宋韵文化,探索上城区常见的、宋画中的花、鸟、鱼、虫的生境关系,建立各绿地类型与生境营造的关系,再现宋画中的生物多样性场景。

策略二

20250109-09.png

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千倾生境空间。规划链接外部生态廊道,引入凤凰山、吴山、皋亭山、江河汇等重要的一级生态源地。城区内部基于 GIS 信息综合分析,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生物提供迁徙路线。结合绿地系统分类方式构建四级生态源地及生态走廊,并进行分类建设引导。

策略三

20250109-10.png

引导多元友好,共创千园生态示范。建设一系列的友好基本单元,主要包括友好基地、友好公园、友好校园、友好田园、友好社区、友好桥廊、友好绿道、友好建筑、友好放归点、友好阳台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

策略四

20250109-11.png

提升公众参与,共育千万生态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中,提升全民生态意识,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广宣传”等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生态理念,共同守护、管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策略五

20250109-12.png

推动生态转化,共享千种生态产品。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标准,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及综合价值评估,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和市场交易体系,形成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四大类生态产品。

20250109-13.png

《规划》中制定了多项建设行动计划,共同构成了上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方位战略。

▶ “千顷计划”致力于山林、湿地、绿地的保护修复,开展生态源地保护和修复、生态走廊保护和修复工程;

▶ “千园计划”则注重城市绿地利用,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地,开展友好生境建设、友好设施建设工程;

▶ “千万计划”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广宣传,培育生态公民,开展智慧科技、生态管理、全民教育、志愿者培育行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 “千种计划”结合宋韵文化,收集生物多样性信息,并开发运营生态产品,特别是中草药与鱼类特色产品,旨在孵化区域公用品牌。

接下来,上城区将以《规划》为蓝图指引,拟利用三年时间(2024—2026年)打造成为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努力探索出一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让生态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资料/上城分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