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临安区处于浙皖边界,拥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8种,其中国家一级22种,国家二级8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2023年以来,临安区肩负使命、敢于创新,围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备要求,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重点,全力守护好临安“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全域关键生境质量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实现稳步提升。

织好“立体式”四张保护网

有效庇护生灵万物。一是织起“法规保护”网。着手制定全国首个保护区地方法规,推动自然保护区精准护航。二是织密“智慧监测”网。运用地理信息、遥感数据、定位轨迹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和监测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动态。三是织紧“多维巡查”网。落实“一支队伍管保护地”理念,构建“五联六合”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2023年出动人员9000人次,劝阻驴友2万余人。四是织实“科普宣教”网。2023年全年科普人数达到1万人次,共护生态的理念渐入人心。

20240408-01.png

20240408-02.png

打好“公检法”三方组合拳

为生态环境戴上司法保护罩。一是以警之严守护绿水青山。在全省首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警务室,救护野生动物200余只,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出了贡献。2023年保护区生态警务室荣获全省“三能榜样·最美警队”。二是以检之力助力生态修复。联合检察院,创设“天目·青绿实践站”“检察e站”“检察官办公室”,成功办理全省首例社会资本公益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三是以法之威增添法律保障。成立全市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合议庭,为全区1万余株古树名木加上了行政与司法双保险。

20240408-03.png

20240408-04.png

找准“保护与发展”双向平衡点

打通“保护区+农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营养道通。一是守住优良生态红线底线。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每年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二是畅通生态致富转化路径。持续推广林长制,聘用当地村民为网格护林员,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更增加了生态保护民间生力军。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吸附辐射效应,激活周边发展内生动力,让村变景、由景致富,2023年三大国家级保护基地周边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

20240408-05.png

20240408-06.png

下一步,临安区将聚焦办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一目标,继续找准“保护与发展”双向平衡点,打好三方组合拳,织好四张保护网,守好临安的好山、好水、好生态,争当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开路先锋”“标兵模范”。

来源:临安分局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