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以及2024年重点工作思路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聚焦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市委市政府“亚运攻坚仗”“经济翻身仗”,以“力争每小时、必争每微克”的奋进姿态,锚定目标、攻坚克难、拼搏奋斗,推动美丽杭州建设继续走在前、作示范,首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无废城市”清源杯,连续八年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

一、2023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全省第1,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比例、功能区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实现100%,“无废亚运”建设经验全国推广,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圆满完成亚运环境质量保障。在“不停工、不停产、民生保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精准实施政企协商减排、执法减排和应急减排,强势推进“治气攻坚20条”,累计淘汰国四及以下柴油汽车50734辆、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6315台,超额完成VOCs治理等省定目标任务,亚运会期空气质量历史同期最佳,优于G20峰会期间。全力推进“碧水迎亚运”行动,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1.2万余公里,完成57个镇街“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打赢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蓝藻阻击战,淳安、富阳2个涉水赛区水质分别达到Ⅰ类、Ⅱ类,重点水体水质达标率100%。成功打造首届“无废亚运”和“碳中和亚运”品牌,得到生态环境部、省领导多次批示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点赞,生态环境部正式发文全国转发“无废亚运”建设经验。

(二)全面助力打赢经济翻身仗。全面实施助企惠企“绿色20条”,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率先开展“承诺+公证”、生物医药产业等环评审批改革,高效保障935个项目审批落地,“承诺+公证”审批改革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形成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53项,办理不予处罚案件156起、涉及金额1610余万元。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完成汽修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国家创新试点,推进湘湖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全国首批试点项目。

(三)着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统筹推进11个部、省改革试点,杭钢半山基地“水土共治”全国试点缩短修复周期近2年;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86个镇街(村社)入选省级试点、20个项目入选省级标杆项目,数量全省最多。深化数智集成改革,率先在垃圾焚烧、燃煤锅炉等涉气重点企业开展“黑匣子”试点,探索建立“无事不扰又无时不在”的全过程、非现场智慧监管模式;迭代打造“改革提升—助企惠民”系列应用场景,入选“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成功建设“宁静小区”国家试点并逐步推广,获得省纪委和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

(四)持续规范环境监管秩序。一体推进长江经济带曝光、省委“七张问题清单”等问题整改,拱墅区违建问题整改作为正面典型上报中央督察办。开展“雷霆”“零点”等系列执法,累计实施行政处罚964起。圆满承办“平安护航亚运”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综合演练,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对重点风险源企业开展压路机式检查,发现并整改风险隐患4439个。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噪声专项整治,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信访同比下降16.2%。统筹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完成2个行业、35家企业整治提升。

(五)不断浓厚社会参与氛围。以多元立体视角全面生动展示美丽杭州风采。成立杭州市全民绿色行动促进会,打造绿色志愿品牌,推动绿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新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全省7个)、“两山”实践基地1个(全省2个),2个案例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优秀案例(全省18个)。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4个全球新物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物种,获评全国优秀案例1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4个。杭州临安排水有限公司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六)全面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清廉生态环保建设,推进清廉生态环保文化先行先试,连续14年在开年之初举办“廉政工作日”活动,抓实防范利益冲突专项治理问题核查整改,全市系统“五个干事”氛围更加浓厚。突出强化年轻干部、专业干部、执法人员“三支队伍”建设,落实“青蓝帮带”“双月比拼”等机制,成立环境执法尖刀班,组建6个专业委员会,调整优化市执法队运行机制,环保铁军能力作风得到进一步锤炼。市执法队首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全省执法大练兵比武集体一等奖;监测中心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二、2024年重点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继续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为契机,以第五轮“省811”生态示范行动为统领,全面统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聚焦环境优质化、服务增值化、监管智能化、参与全民化、队伍专业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共生共促之路,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力争率先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一)聚焦环境优质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PM2.5控制为主线,制定实施“治气十条”,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出台国四柴油车通行管理政策,进一步推动“两车”淘汰,积极推广新能源渣土车和新能源混凝土车。持续加大工地扬尘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力度,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工地。基本完成锅炉、水泥、石化、制药、砖瓦、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涉气行业低效失效治理设施整治。推进秸秆露天焚烧管控,推动“两路两侧”乡镇达到“无冒烟乡镇(街道)”管理要求。巩固深化碧水保卫战。开展入河排口监测、溯源和整治,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确保水环境质量全省领先。深化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净土清废行动。加快受污染耕地断源控源和治理修复,推进一般工业固废监管规范化建设全国试点,加快全国危险废物区域处置中心建设,指导富阳区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试点。打造宁静系列品牌。持续开展噪声专项整治,积极推广“宁静小区”建设,同步开展宁静工地、宁静公园、宁静场馆等创建。

(二)聚焦服务增值化,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落实环评服务、惠企帮扶、改革增效等具体举措,加强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全方位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制定生态环境系统为企办实事“十条”举措,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加强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积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环评审批AI智能化改革,争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联动改革列入生态环境部试点,不断提高审批服务效能;深化生物医药环评制度改革。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环保产业协会改革,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环保装备制造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拓宽生态环保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EOD项目获得国家或省级开发性金融授信支持。谋深做实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核心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发电行业企业和碳交易扩容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入轨。

(三)聚焦监管智能化,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监管秩序,全面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全面做好督察迎检。部署开展新一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开展历年问题梳理和“回头看”,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全面做好迎检准备。构建数字监管体系。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示范应用,打造生态环境智治先行市。推广安装颗粒物移动加密监测设备和“黑匣子”智慧监管系统,谋划建设大气超级观测站、将军岩水质超级站等,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监管感知体系。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完成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等立法。持续开展“雷霆”系列执法,推广执法、监测、专家联动监管服务新模式,深入开展环评、监测、运维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专项治理。从严管控环境风险。强化危废、尾矿库、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多级风险防范。开展信访攻坚年行动,实行领导包案、首办负责和不满意件重点督办等制度,力争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四)聚焦参与全民化,浓厚共建共享氛围。不断拓宽参与渠道,强化正面传播引导,积极构建全民绿色行动体系。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探索推进“美丽细胞”创建,推广低碳场景、低碳积分等应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基层、村社延伸,打造全民绿色志愿行动品牌。放大“无废”创建成效。持续放大“无废亚运”效应,高标准承办“国际无废日”活动,积极推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PP秘书处落户杭州,力争建成首批国家“无废城市”。提升自然生态体验。加快制定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建设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站和省级体验地,擦亮杭州生物多样性观察节品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圈出彩”。提高公众环境满意度。一体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五水共治、无废城市等公众满意度提升工作,全年性、分阶段、分重点推进,力争得分再提升、排名再进位。

(五)聚焦队伍专业化,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实施政治铸魂、人才引育、能力提升和科研创新行动,努力当好美丽杭州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开展政治铸魂行动。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加快重点清廉单元培育,建立完善与驻局纪检监察组廉情互通、任务共督、作风联查等协同机制,开展机关纪检“一季度一主题”和日常监督“一月一主题”活动,深化拓展“红领生态·锋行环保”党建品牌内涵。开展人才引育行动。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招引“双碳”、环评等紧缺急需人才。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智库建设,组织参与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选拔培养,力争培养更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展素质提升行动。持续落实“青蓝帮带”“双月比拼”等有益做法和干部交流轮岗等制度,积极开展执法大练兵、监测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开展科研创新行动。充分发挥局专业委员会作用,推进市生态环境学会改革,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和前瞻性研究;打造环境监测未来实验室、新污染物创新实验室、“微流控芯片”创新实验室,进一步提高监测分析能力。构建不同行业VOCs源谱库、杭州本地特色声纹库,建立VOCs组分清单等,为大气、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支撑。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