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共建新时代美丽杭州,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2023年“美丽杭州·你我共建”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经各区、县(市)及有关单位推荐,主办单位及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评出了6个“最佳公众参与案例”。
杭州水利科普馆
杭州市水利科普馆是集研究、展示、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水利科普教育基地,是具有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功能的工程场所。馆内设有实体展项扩大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下称三堡排涝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大(1)型水利枢纽。
水利工程技术应用展示
泵站内大型斜式轴流泵及叶片液压全调节技术等实体展示,增强了水利科普展示实效。大型斜轴泵30°超常规大倾角布置,超大直径轴流泵叶片液压全调节技术国内首创,通过在水泵大轴上受油的方式,实现对叶片的调节,调节范围12°,以适应不同的工况下水泵的水力性能。
水生态文明建设展示
三堡排涝工程建设秉持绿色生态水利理念,融合城市规划,突破传统水利工程理念,将明渠改为箱涵,节约土地200余亩;顶部覆土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80亩。泵站上部建筑采用全钢结构、玻璃幕墙、地源热泵空调、雨水回收、太阳能发电、外遮阳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家绿色三星建筑标识的水利工程。
水文化与水利简史展示
水之利展区展示杭州水情、水利功能及杭州水利发展简史,其中“脚踏方寸间,一览杭州水”的水系动感体验装置,以互动、趣味的方式全面介绍杭州水系情况。水利简史区从八千年前“跨湖桥文化”的独木小舟、五千年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李泌筑六井济杭城、屹立西湖至今的“水则”三潭印月,到百年拱宸桥水文站,以年代为序讲述杭州城水共生的故事,展示了跨湖桥至民国等不同时期水利相关历史资料。水之灵展区展示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运河和良渚”与水的关系。水之苑展区陈列了杭州与水相关的水文化书籍,供观者阅读品鉴,展示了杭州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杭州社会发展史,也是治水兴城的水利发展史,杭州人民在与水相生相伴、相争相和的实践中形成积淀深厚水文化。
水安全与治水成就展示
水之治展区展示了杭州江、河、湖、海、溪“多水共导”的治水理念,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水旱灾害防御与水利建设成就,通过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运河综合保护、美丽河湖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等系统工程,营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最后以水之梦畅想未来水利收尾,留给观者无限遐想。通过大量图片、视频及模型,再现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艰难历程,展现了水利工作者为守护江河安澜,克难攻坚为民担当的家国情怀,让观者置身其中,爱党、爱国、爱水利的情感油然而生。
中国湿地博物馆爱鸟周“塑鸟”行动
今年爱鸟周期间,中国湿地博物馆打造的主题是“塑鸟”,既有塑造一只鸟的含义,也取了“塑料”的谐音,呼吁公众关注鸟类与塑料的议题。
多位观鸟达人、鸟类爱好者分享了自己与鸟类结缘的有趣故事,现场的观众也全部来自博物馆今年刚成立的“城市野趣自然爱好者俱乐部”,一说起鸟来,各个都有精彩故事可以分享,吸引了不少往来游客驻足。
鸟类与其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行动。今年起,中国湿地博物馆梳理搭建起全民科普“四大伙伴”网络,其中,环球伙伴加强全球连线,输出“西湖经验”;教育伙伴开放合作支持,打造“湿地序厅”;专家伙伴共商文博发展,助力精彩亮相;公众伙伴携手共创共建,凝聚全民力量。
本次爱鸟周活动,“四大伙伴”纷纷助力,让博物馆成为链接公众参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重点探索湿地科普工作从1.0版“我讲你听”、2.0版“沉浸体验”,向3.0版“人人共创”发展。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我们低碳”主题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低碳”主题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是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1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低碳环保理念,引导低碳环保行动,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低碳环保”主题,以短视频、在线课堂、论坛、书本和CDM课题等多种形式,打造低碳小贴士、低碳巧生活、“我们低碳”论坛、低碳云课堂、《走进低碳》校本教材等多个子品牌,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领域,以绿色交通、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以线下+线上的方式,服务公众,打造全人群、全时段、全覆盖的低碳科普宣传教育科普品牌,成效显著,惠及线上线下观众2000余万人次。拍摄制作的低碳科普视短频相继被学习强国平台、科普中国、光明网等公众科普平台连载,其中“你喝的酸奶是‘真’酸奶吗?”仅在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就达686万人次。通过中国移动信息机平台向近4000位中老年人定期发送贴近生活、绿色低碳的低碳小贴士短信53期,共计39.7万余条。
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低碳环保宣传大联合大协作。开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第四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浙江省“双碳”科普全省巡讲等50多场大型低碳学术活动。打造“低碳导师”科普智库,与国家级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合作,以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基地等为依托,实现低碳环保宣传大联合大协作。
持续稳定开展,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项目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10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校本教材(《走进低碳》校本教材),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低碳论坛),一个线上科普平台(低碳云课堂),一系列低碳科普短视频和低碳信息、科普文章、低碳智库等综合性、全方位的绿色低碳环保科普资源库。坚持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为低碳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为杭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努力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主客共建共享“零碳半山”未来乡村项目
半山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生态环境优美,全村一万八千亩毛竹林如绿带般镶嵌其间,因此有“中国毛竹第一村”的美名。作为以竹为生的小山村,半山村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2016年开始对全村竹制品小作坊进行整治,村庄整体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从曾经的小作坊村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后花园,游客纷纷而来,村民收入得到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在村民心中慢慢生根。
近年来,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半山村依托万亩毛竹林生态环境,创新提出“零碳+未来”的发展理念,以“1+5”为发展思路,即以打造“全省首批零碳示范村”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低碳出行、公益环保、数字赋能、价值转化”为五大发展路径,推进“零碳”理念在半山村乡村治理、产业融合、乡风文明等多方面的融入,吸引村民、外来游客共同参与零碳乡村建设,构建一种净零碳、可持续的未来乡村生活场景。
“零碳”融入乡村治理
从2021年3月提出“零碳村”建设目标以来,半山村积极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多方资源对接,率先开展村级碳尺度测算、低碳村规民约、游客低碳生活清单、个人碳账户数字系统、低碳村民/民宿评选、共享单车入村、零碳荣誉村民、碳积分兑换机制、绿色低碳贷等工作内容,推进零碳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培养村民和外来游客的低碳生活意识。
“零碳”融入公益环保
为了更好地宣传零碳生活理念,半山村将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定为半山零碳日,通过日常开展低碳素食、碳足迹徒步、旧物兑换、无痕山林行动、低碳集市、认养竹林等环保活动,与垃圾分类、自然教育、公益环保等方面相结合,号召村民及外地游客携手环保公益事业,共同维护自然环境。
“零碳”融入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半山村在现有山林、步道、民居等载体中谋划融入“零碳”元素,通过布置“碳路者”骑行线路、“竹林碳觅”科普游线、零碳未来馆、低碳民宿、低碳书屋等零碳科普参观点,以“地图打卡+碳积分兑换”的形式创新推出“零碳村的一天”、半山碳课堂等参观研学线路,有效带动了本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零碳”融入竹林碳汇
半山村积极探索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进杭州市首个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推进半山村富余碳资源出售给超额碳排放企业或地区以消减其碳排放体量,实现竹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转化。
联运环境“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的
临平模式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行业政策规划为导向,打造“AIoT全数链体系”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和无废城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联运环境以实现“全分类、零废弃、资源化、助公益”为目标,探索出一套有型有据的实践模式,通过实现减污降碳,推动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联运环境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技术赋能垃圾分类全过程,通过智能制造、智能化运营和智慧监管云平台打造垃圾分类全链条“数智”应用场景,在再生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类领域提出了“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化利用,大幅提升了资源循环化利用水平和生活垃圾“智治”水平,成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样板区。
通过“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联运环境在临平区做到了源头收集形成精准分类投放引导、中间换算形成绿色账户展现、末端回馈形成社会公益循环,将参与群体和受益群体打通、扩大,让项目成为可持续开展的实践范例。
此外,联运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极具数字化特色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结合“节能降碳”等主题,从减量分类入手,将绿色低碳渗透居民生活日常,引领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与习惯养成。通过研发“分好啦”App、微信公众号,打造涵盖垃圾分类宣讲、线上商城服务、积分兑换服务、志愿者招募服务等多个功能的“掌上垃圾分类宣传中心”和网络公益项目,与线下打造“互联网+垃圾分类”示范点实现有机结合,并于多地举办主题为“党建引领促分类,生活环境添绿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更加深入人心。
杭州植物园生物多样性全民科普体验地建设
杭州植物园2022年全年客流量106.26万人次,第二课堂刷卡超4万次,年科普服务人数达105万人次,同时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35场,举办大型科普活动PlanB、自然嘉年华等活动,日均科普服务人流量达2万余人次。新建设的植物资源馆,总占地面积7146㎡,该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数字化展示生物多样性成果,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了更好向社会公众宣传展示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知识,杭州植物园专门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普宣传部门,配备讲解员队伍,目前专职讲解员共10名,专业科技支持技术团队30余人。
通过线上开放平台建设、线下科普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模式结合来实施公众参与。
线上开放平台建设
开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的官方账号,推出各种“云赏花”活动,例如灵峰探梅云赏花、樱花的云赏花等,利用数字技术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户便能欣赏美景。
线下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开展杭州市“生态文明小主播”评选大赛、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自然嘉年华、森林市集、自然笔记特训营、植树节活动、院士路“护路队”活动、“科学之树”——儿童公益主题画展、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等特色主题活动。
科普展览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推出虎年说“虎姓”植物科普展、“植物之美”植物绘画作品展、美丽双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科普展、《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有趣的植物仿生学》等线上线下展览。开拓“微型展览+科普课程”的新路径,在中国低碳科技馆举办“神奇的生物多样性-萌宠多肉'碳'寻美好”主题展览。
制作《荷叶神奇的“自净功能”》、《种子的远行》、《珍稀濒危植物小课堂》系列科普视频,通过科普视频展播,将植物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植物故事,进而激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其中《种子的远行》被“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采用,并向全国展播与推送,进一步扩大了宣传影响力。
志愿服务活动
杭州植物园“跑进自然”志愿者队伍2022年度共举办志愿活动58场,参加志愿服务500余人次,总服务时长2800多个小时。在植物园党群服务驿站开展游客咨询、免费茶水、公益书吧等服务,让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同时,志愿者们还参与到花事活动秩序维护、科普活动助力和环保宣传等服务中,以专业的知识、敬业的态度和悉心的服务为游客带去舒心而难忘的游览体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