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入选!首批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

健康事关百姓切实利益,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随着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安全、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强,噪声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突出短板,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不仅会伤害人耳听力,甚至会诱发多种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拱墅生态环境分局会同东新街道,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问题,切实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经激烈角逐,12月1日,拱墅区成功斩获批首批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是杭州地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20231205-10.png

环境健康友好试点是指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融入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为核心开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拱墅区积极争创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更是更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拱墅、生态拱墅建设再上新台阶的有效路径。

“宁静小区”成为首批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总体上以 “大综合一体化”综合执法改革为抓手,以万家星城“宁静小区”建设为切入口,探索“噪声监管一件事”,把改善小区声环境作为社区自治共治的实践砺炼和的务实之举,推动环境健康融合化发展试点。创建以来,东新街道噪声警情同比下降20.59%;噪声投诉同比下降49.4%,累计实现噪声治理闭环处置92件,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拱墅经验”。“宁静小区”试点项目建设已成功申报国家试点,得到了胡伟副省长、郎文荣厅长、宦金元副市长的批示肯定,《浙江日报》正面宣传报道。

拱墅区“宁静小区”之所以成功入围,在于拱墅区前期标准制定、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广泛推广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成为环境健康友好型的社会噪声智治“东新样本”。

20231205-11.png

一是建立噪声自动监测网络。梳理分析噪声引发的信访和报警,围绕声功能区及噪声扰民高频区域,布点建设噪声监测网络。目前,已在万家星城小区设置6个监测点位,工地、学校和单位8个监测点位,后续推广布设到所有社区、不同领域,覆盖整个街道。

20231205-12.png

20231205-13.png

二是完善噪声治理处置机制。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街道落实主体责任,将噪声预警信息纳入基层治理数智平台,深度融合基层社会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1+8”综合执法体系,推行噪声“1560”预警闭环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噪声“综合查一次”执法保障机制,实现噪声问题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大格局。

20231205-14.png

三是拓展噪声治理应用场景。围绕“宁静东新”,针对广场舞扰民、商业活动宣传、小区装修、工地施工、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等产生的噪声问题,拓展多特色应用场景,建立具有东新辨识度的噪声治理模式、指标体系、管理路径及长效机制。

四是构建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宁静小区”噪声基层智治新路径,以抓主体责任落实为着力点,督促商家、经营户、建筑工地以及小区物业等单位,切实承担起治理责任,实现“烟火气”下的和谐宁静。

20231205-15.png

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创建工作期间,主要完成六大任务。噪声源排查。东新街道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从小区规模、周边业态、信访投诉及物业管理等统筹考虑,同时充分结合如矛盾突出的广场舞、建筑工地、商业经营活动等群众反映高频事项,以小区为载体确定创建对象和主题,全面开展噪声源排查。建立噪声监测感知网。结合排查情况,围绕声功能区和噪声扰民高频区域布点建设噪声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联网,确保联网率100%,数据传输有效率大于90%。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深度融合“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以属地街道为核心,“1+8”部门(以东新综合执法队为主体,联合环保、住建、公安、交警、市场监管、规资、卫健委、文旅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充分组织发动社区、物业、楼道长、志愿者等基层自治力量,落实网格化监管,建立超标预警闭环、联合宣贯、议事协商等系列机制。落实噪声源技术治理。坚持分类施策,运用成熟的降噪设备和可行降噪措施,加强对经营活动中噪声污染治理,结合声源排查开展小区内公共物业设施设备及公共区域噪声治理。开展“宁静小区”创建宣传。编制《居民公约》、《物业监管条例》、《给商铺居民的一封信》等,对装修、宠物、商铺等产生的噪音进行管控,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宁静小区”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宁静小区”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总结推广“宁静小区”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宁静小区”创建经验和成果,积极谋划街道全域建设“宁静小区”工作。该项目计划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

构建环境健康友好型试点,立足小切口的环境民生需求,通过新技术、数智化、制度化举措,破解噪声等群众呼声强烈的关乎健康的环境问题。这可以深刻践行数字化改革、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实现机制重塑、数字赋能、流程再造三大突破,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