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最终处置量,将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萧山分局(区无废办)切实承担牵头抓总,协同各职能部门扎实推动“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形成具备萧山特色的“无废”工作经验。
萧山区通过创新垃圾分类模式,以智能账户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依托,逐步建立小区生活垃圾全品类源头收集、全流程积分激励、全链条智能监管、全体系基层治理、全方位宣传教育、全落地责任矩阵的“六全一码”高质量分类模式,基本完成辖区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六全一码”工作全覆盖。“以人为本”实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点滴汇聚,以成江河。
萧山区通过提升餐厨垃圾利用能力,实现了餐厨垃圾处理日产日清,年产生物柴油2万吨、生物燃气510万立方米;加强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将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7.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9.75%;提升建筑垃圾利用能力,达到2000吨/日的处置规模,创新形成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建筑垃圾绿色再生。
萧山区依托智能化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构建统计居民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的“智能账户”体系,只需按照“一户一卡一芯片”,即可实现精准溯源、智慧计量。创新打造“萧铃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助力智能垃圾分类,提高全民参与度。
萧山区通过创新开展密闭化智能投放箱模式,实现了建筑垃圾清运全流程“去人工化”,清运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8.2%;完善“四定一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做到了辖区农村垃圾分类参与率提升15%,生活垃圾减量33.4%,清运效率提升48.2%;投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项目,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补足了工业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萧山区全面营造氛围,构建镇街、部门、村社式宣传矩阵,打造电视专栏、微博微信、大屏海报、标牌标语等多维宣传体系,累计投放公益广告2000余个点位,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522次,本地媒体宣传657次,集中培训、活动40多场等。创浓厚氛围,使“无废”观念深入人心。
2023年,萧山区重点聚焦“无废细胞”创建,稳步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支持全域各单位踊跃参与创建“无废细胞”,从每一个“细胞”养成开始,打造“无废之城”。本年度萧山区已建成76个“无废细胞”,做到全域细胞类型全面开花。各类细胞亮点纷呈,形成靓丽的绿色风景线。
萧山区以“无废亚运”为契机,全力建设形成一批特色“无废亚运细胞”,其中尤以“无废场馆”“无废饭店”“无废景区”“无废工厂”为甚。
“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得到了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的肯定,被评选为“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下一步萧山区将突出资源化,协同减量化和无害化,强化全链条治理,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系统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综合治理,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整体智治、普惠共享的“无废城市”萧山样板。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