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周
可能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很多植物,似乎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似的,但其实它们的老家并不在这儿。
就拿菠菜来说吧,红根绿叶,文人们美其名曰“红嘴绿鹦哥”,焯水凉拌,装盘上桌,能让你想到宋玉的赋、陆游的诗,满盘满碗都是诗意。不过呢,如此有诗意的蔬菜其实就跟咖啡、泡芙、汉堡包一样,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
唐朝笔记《刘宾客嘉话录》记载:“菜之菠薐,本西国中有。”蔬菜里的菠薐菜本来产自西域。《新唐书·西域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波棱国)遣使入献菠薐。”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8年),尼泊尔国王派遣使臣送来了菠薐菜的种籽。唐朝人说的菠薐菜,正是现在的菠菜,当时尼泊尔叫“波棱国”,所以唐朝人给这种来自波棱国的蔬菜取名“菠薐菜”,大约到了南宋时期,才简称为“菠菜”。直到今天,福建泉州一带方言仍然管菠菜叫“菠伦菜”,分明延续了唐朝的叫法。
菠菜从尼泊尔入华以后不久,又伴随着中国僧人西行取经的脚步,从中国传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在古印度的梵语中,菠菜读palak,而孟加拉语中的菠菜则读palun,这两个音都是对汉语“菠薐”的音译,归根结底又都是尼泊尔的国家名称。
一是外来植物,二又将原产国的国名拿来做这种植物的中文名,像这样的植物还有葡萄和石榴。
《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这句诗里的“薁”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野葡萄,像绿豆一样小,没熟时很青,熟了变紫,果汁偏少,味道酸涩,跟我们现在吃的葡萄没有亲戚关系。我们现在吃的葡萄,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古人吃的葡萄,都是西亚葡萄的后代,最早是汉武帝在位时从大宛国引进过来的。
大宛国即今天的伊朗,古称budawa。遥想当年,budawa的使臣向威震四海的汉武帝献上葡萄(很可能是葡萄干),汉武帝不认识,打着手势问人家:“这一嘟噜一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啊?”人家不懂汉语,误会了,以为是问来自哪个国家,自然就答道:“Budawa。”汉武帝赶紧让秘书用汉字记下这个发音,于是葡萄就有了中文名字:蒲陶。魏晋时演变为“蒲桃”,明清时进而又演变成“葡萄”。以后当您再吃葡萄的时候,如果能回想起葡萄名称的来历,也许会让葡萄变得更加美味——那可是从一个国家名称演变过来的,您吃一口葡萄,就相当于吃下一个国家,多酷啊!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国即安息国,是古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国名发音arsack,汉语音译为“安石”或者“安息”。汉武帝时,张骞成功开辟中国与西域诸国的通道,大蒜、芝麻、胡椒、胡萝卜等产自中亚或者西亚的植物纷至沓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餐桌,石榴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了中国。
石榴初到中国,名叫“安石榴”,“石榴”只是简称。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麋元的人写诗道:“童童安石榴,列生神道旁。”他用了全称。三国时期另一位大诗人曹植写道:“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他用了简称。南宋大儒朱熹描写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石榴进一步简称为“榴”,从名字上再也看不出波斯帝国东部行省的蛛丝马迹了。
既然安石榴的安石源自国名,那么“榴”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个不太美好的解释——石榴疙疙瘩瘩挂在枝头上,仿佛树上长了肿瘤,故名“安石瘤”。后来人们嫌“瘤”字太难看,只好改成了“榴”。这个解释缺乏文献支持,并且不登大雅之堂,大家选择无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