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尖又长的爪子挖开蚁洞

又细又粘的舌头舔舐蚂蚁

耳朵闭合防止蚂蚁钻入

穿山甲是鳞甲目(Pholidota)下仅有的一科,即穿山甲科(Manidae)。鳞甲目最早的化石被发现于欧洲,生活年代大约为始新世中期到更新世。这种被称为“始穿山甲”的动物只有头部和躯干被鳞甲覆盖。随后,穿山甲开始向亚洲和非洲扩散,而欧洲本地的类群则消亡了。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古老的哺乳动物。从7000万年前的食肉目动物进化而来。

●身覆鳞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

●喜欢生活于亚高山及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草丛。

●遇敌时,蜷缩成球状。鳞片就是它们的铠甲。

●繁殖能力低下,一般一胎一仔,每年一胎。

最高级别保护 禁止国际贸易

1990年之前,我国是野生动物的主要出口国,进口量很小。1990年之后,进口量直线上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资源进口国之一,每年对穿山甲的需求量保持在200万只左右,国际走私因此猖獗。

根据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的报告,2007~2016年,我国共查获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其中活体2405只,死体11419只。

自1994年起,所有种类的穿山甲都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ETS)附录II中,这意味着可以在管制下进行国际贸易。由于穿山甲数量的锐减、种群数量的下降,2016年10月初,CIETS缔约国大会通过“所有八种穿山甲物种提升至附录I”的提案,这意味着,全球穿山甲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禁止一切国际贸易。

大补无功效 治病无奇效

由于穿山甲善于打洞,古人便借着“象形”的思维方式,认为穿山甲有“打通”的效力,因此遇到诸如痈疽疮肿、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等需要“通”的疾病,穿山甲就不幸成为药方上的一员。直到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穿山甲有“下奶”的能力,生完孩子后要炖穿山甲汤来吃,或搞些穿山甲的鳞片磨粉服用。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迷信食用野生动物能够“大补”,甚至单单只是为了炫耀身份而“越濒危越吃”,这些都使得穿山甲们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主要成分是β-角蛋白,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测定,穿山甲鳞片中各氨基酸组成和猪蹄甲并无显著差异。很多应用穿山甲的方剂中需要将穿山甲鳞片煅烧为灰服用,这样操作甚至将氨基酸都完全破坏,只剩下灰分。

此外,如同毛发一样,穿山甲的鳞片也会累积砷、铜等有毒元素,服用煅烧的穿山甲甲片,和服用碳和重金属构成的混合物无异。因此说,穿山甲制品的功效,只是古人们朴素的观察联想而来。

不过,联(脑)想(补)也并非国人的专利,在非洲一些地区,当地人也用穿山甲鳞片入药,只不过他们认为鳞片能够治疗的是风湿、性病,乃至盗窃癖。

专家观点

出台专门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中,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成员吴诗宝认为,保护穿山甲迫在眉睫,时不可待,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立法。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穿山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与当前穿山甲的种群数量,面临的严峻盗猎形势严重不符,亟需被提为一级,这将有助于完善穿山甲保护措施,加大非法盗猎或食用的处罚力度。

出台针对性法规。目前,穿山甲的威胁多为食用和入药。1993年,国务院颁发《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严禁虎骨和犀牛角贸易,取消虎骨、犀牛角药用标准。如果能针对穿山甲出台类似的法规,可以立竿见影。

开展资源清查。对我国的穿山甲资源及栖息地展开详查,给出较为真实的资源量、栖息地面积及分布图等资料。

积极开展穿山甲野外生态学研究。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保护穿山甲资源。对穿山甲一年四季及昼夜规律、活动习性、食性、繁殖习性、种群结构组成以及栖息地要求等生物学知识展开重点研究,为科学保护穿山甲及开展人工驯养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穿山甲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在资源清查的基础上,把资源数量相对较多的保护区作为穿山甲保护区,进行集中保护。同时,注意自然综合体的保护,加强各保护区间的通道网络建设。对岛屿化的栖息地,通过建立生境走廊作为不同岛屿生境中穿山甲交流的通道。根据穿山甲对栖息地生境的要求,对栖息地内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造。

多做宣传,让大家知道穿山甲的珍贵。穿山甲很难驯化,人工养殖的寿命都不长,野生穿山甲一般能活15~19年,但是目前养殖的大概只能活10年。每一位公众也应该从自己做起,保护穿山甲的生存环境,拒绝食用穿山甲,拒绝使用穿山甲制品。

此外,加强和国际组织对穿山甲走私活动的打击,也有助于穿山甲的保护。

新知

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穿山甲以白蚁为食,是无可争议的森林卫士。作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白蚁危害多种林木、水利堤坝、房屋建筑,而穿山甲的胃能装500克左右的白蚁。一只3公斤左右的穿山甲,一次就能够食用300至400克的白蚁。一片面积在250亩至450亩的森林,只要有一只穿山甲,就可以免遭白蚁的破坏,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控制白蚁种群数量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的森林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人工纯化林,比起天然林,白蚁更容易泛滥,因此也更需要穿山甲的保护。否则,人们只能依靠有毒农药来消灭白蚁,而这些农药可能会有残留,附着在家具、建材、桌椅等处,对人类健康产生安全威胁。

数读

非法贸易中的穿山甲

穿山甲是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中受害最严重的哺乳动物。目前,亚洲所有的穿山甲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穿山甲来自于非洲,这些穿山甲被运往中国和越南,世界上最大的穿山甲制品市场。专家认为,过去10年,有100万只野生穿山甲被捕获。

从2000年以来,亚洲穿山甲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保护,然而非法贸易屡禁不绝。

关于穿山甲的“萌”知识

会爬树

全世界现存的8种穿山甲,4种主要生活在地上,4种主要生活在树上。非洲的4种穿山甲,大穿山甲和南非穿山甲为大块头,是地穿山甲属,几乎不上树。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为树穿山甲属,基本不下地。亚洲的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会爬树,但更喜欢在地面上待着,马来穿山甲更喜欢在树上待着。穿山甲尾巴的长短,可以作为穿山甲习性的一个指标:尾长/体长比较大的穿山甲,更倾向于树栖,反之则倾向于地栖。

会游泳

喜欢在树上待着的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下树经常是因为要跑到小河或水塘里游泳,人们在水边找到它们,比在树上更容易。有资料显示,树穿山甲还会吞气,好在游泳时增加浮力。

用尾巴驮宝宝

小穿山甲出生后,会抱在母兽的背上,母兽驮着它到处觅食,样子十分蠢萌。而一旦母兽被抓,也意味着小穿山甲的死亡,因为其不能独自存活。

全世界共有8种穿山甲

4种分布在亚洲

4种分布在非洲

马来穿山甲 (CR)

南非穿山甲 (VN)

中华穿山甲 (CR)

大穿山甲 (VN)

长尾穿山甲 (VN)

印度穿山甲 (EN)

菲律宾穿山甲 (EN)

树穿山甲 (VN)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