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逐梦太空

 

新闻眼

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航天日”

4月是一个人类与太空相连的季节。4月12日,是第六个国际载人航天日,也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5周年纪念日。4月24日,则是首个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正是为了纪念我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梦,中国梦”。

展望未来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有啥大手笔?

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今年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前后,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将是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

在探月工程方面,2017年,嫦娥五号飞行器将发射并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返回技术的国家。2018年,将研制并发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

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方面,将研制发射高分六号、高分七号等5颗卫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

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今年将发射中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X射线脉冲导航卫星,使中国天文学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实现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大尺度时空基准。

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形成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何时能登上月球?

脱离地球引力,飞向遥远的深空,是中国航天的必然选择。47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想。那么,中国人何时能飞到月亮上去?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在2020年之前均为无人探测。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秘的月宫终于迎来了中国人的首次探访。嫦娥一号和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二号,是“绕”月探测的第一阶段。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萌哒哒的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并实现自动驾驶,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登月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虹湾区,标志着“落”月探测获得圆满成功。至此,我国成功完成3个月球探测器的研制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创造了中国深空探测最远记录。

嫦娥三号目前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未来两年,嫦娥将再迎来两个新“姐妹”——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实现人类航天器第一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计划2017年前后实现“奔月落月—采样—返回地球”,中国科学家将用自主获得的月球样品开展深入研究。

温故知新

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月球与深空探测是航天事业的三大领域。随着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不载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接着,神舟二号、三号、四号连续突破和验证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2003年,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2005年,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同时飞天,标志着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

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2011年,神舟八号成功对接天宫一号;2012年,我国首位女航天员随神舟九号进入天宫一号,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神舟十号搭载3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进行科学实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

小百科

空间实验室VS空间站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但一个正超期服役,另一个已退役。中国计划到2022年前后,搭建一个新的空间站。2011年成功发射 的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如今已功成身退,天宫二号即将接力上岗。

与普通的卫星不同,天宫二号是承担着科学实验任务的空间实验室。这种特殊的实验室由无人空间实验室和载人宇宙飞船两部分组成。需要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然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接下来,航天员会从飞船中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完成工作后再乘飞船返回地球。

空间站是指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生活的载人航天器。著名空间站包括前苏联发射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ESA)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这也是目前人类拥有过的规模最大的空间站。空间站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和体积庞大、在轨运行的时间久,比如有名的国际空间站至今已经为人类工作了16个年头。

而空间实验室更像是空间站的前身,是为发展空间站,从载人飞船过渡到载人航天基础设施的试验性航天器。也就是说,发射空间实验室是建造空间站的重要前提和技术保障。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可对空间站的关键技术进行试验,获取经验,降低风险,为建造空间站打基础。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搭载的实验项目将达到14项,它也即将成为我国“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其中,将搭载安装包括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科学实验设施,支持科学家们从事前沿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在生命科学方面,将进行生命在太空环境下响应机理、与生命起源相关的一系列前沿探索。在空间地球科学方面,利用空间站的非太阳同步低轨道对地观测条件,开展具有特色的全球变化研究和资源应用研究,并推动空间地球科学研究长足发展。

此外,天宫二号还选择了水稻和拟南芥,计划进行“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全生育发展过程实验等。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