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教育馆如何高效运行?
发表时间:2013-10-28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4版
 

    


    图为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在给小志愿者讲解如何计算物物交换的积分。林玉 摄

 

    林玉


    编者按


    环境教育基地是拥有环境特色资源的场所,它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丰富的环境知识展览展示及专业人员解说与教育活动,使公众在其中学习,并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在环境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建立了众多的自然讲解基地、环境学习中心、野外活动基地、再生利用基地、自然学校、公园设施、环境资料馆等环境教育场馆。这些场馆大多运转良好、利用充分,为日本公众提供了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和参观学习、体验环境保护的场所。本文作者于8月下旬参加了“JICA循环经济赴日研修”培训项目,实地参观学习了日本环境教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他们的经验将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看点一:建设】


    民众和政府支持是环境教育馆建设发展的基础


    □阅读提示


    建设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场馆,开展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在日本是一种通行做法。


    据了解,在日本大概有1000多所环境教育场馆。这些场馆为日本公众提供了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为大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参观学习、体验环境保护活动的场所。


    拥有如此众多的环境教育场馆,且大多运转良好、利用充分,是与日本的环境发展历史密不可分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连爆发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促使日本民众环境意识极大觉醒。民众自发的环保行动,以及对于不环保行为的反思,推动政府加大环保行政力度,两者合力又推动企业寻求环保发展之路。全社会在环保理念上达成共识,加上极强的行动力和迅速发展的环保科技,促使环境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日本公众也因此受益。


    在这种背景下,先是一些具有警示教育功能的环境专题教育馆应运而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主题、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环境教育场所纷纷出现,竞相发挥着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功能。


    日本政府的积极支持政策同样刺激了环境教育馆的发展。自1958年,日本政府就提供经费预算,支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转。1994年,日本环境厅开始规划和补助建设“自然体验设施和生态露营地”。200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建立承担环境教育基地功能的体制,包括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和资料,为国民、民间团体、企业进行环境信息交换和交流提供机会和场地。同时,鼓励国民、民间团体、企业提供自身持有或拥有权力的土地和建筑物,用以支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看点二:运营】


    官办民营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率和生命力


    □阅读提示


    官办民营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定期公开向社会招募管理团队,引入竞争机制,使场馆管理运营工作充满压力和动力。


    日本的环境教育馆虽然数量众多,名目、主题、功能各异,但运营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官办官营、官办民营、民办民营。3种运营方式各有优劣,比较而言,“官办民营”的方式更有效率和生命力。这一模式类似于我国正积极鼓励和提倡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等。


    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另一个名字是“COP3纪念馆”。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COP3)在京都市召开,成功缔结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极大影响的《京都议定书》。为纪念此次会议成功召开,并为京都市民提供一个学习环保知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场所,京都市政府2002年投资兴建了这个中心。


    活动中心建成当年,临时委托相关部门管理。2003年,日本颁布针对社会公用设施的“指定管理者制度”,公开招募民间团体运营公用设施,以提高利用效率。2005年,京都市政府对中心采取“指定管理者制度”,通过招标方式公开招募民间管理团体。结果京都市环境事业协会中标,并在此后的2008年和2012年两次招标中连续中标。2012年,参加投标的民间团体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但京都市环境事业协会再一次脱颖而出,这与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社会影响是有关系的。


    官办民营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定期公开向社会招募管理团队,引入竞争机制,使场馆管理运营工作充满压力和动力。笔者在中心学习参观近10天,感觉其管理团队热情高、思维活跃且工作目标明确,团队成员中年轻人居多,创新能力突出,活动的设计及运营管理接地气,效果好。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出现项目实施预算与实际到位经费不一致,从而导致实施效果打折扣;另外,个别长期项目会因管理团队变更而不能连贯。


    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无论从场馆及展品设计、活动策划与实施、志愿者参与及培养、活动绩效评估等各方面,都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中心,员工直接参与场馆和展品的设计制作及活动项目策划,增设的任何一个新项目,须经每位员工同意,并对其进行评估。员工策划的活动一经通过,由员工自己调动资源并主导实施,其积极性、责任心、成就感可想而知。在中心学习的每一天,几乎都可以看到志愿者们精神饱满、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接待每一位来访者,这些志愿者大都是招募的退休市民,中心只支付他们来往交通费用。看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京都市于2009年被认定为“环境示范城市”,要知道,在日本1747个市区町村中,目前获此殊荣的只有13个。


    民办民营环境教育馆的问题在于,其命运呈起伏状、阶段性,跟创建者的经济状况、环境意识强弱紧密相关。位于横滨市的东京瓦斯环境能源馆是1998年由东京燃气企业投资创建,已运营15年,但将在明年被整体拆除,原因就是背后巨大的运营压力。


    【看点三:教学】


    互动体验式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


    □阅读提示


    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让受教育者享受发现知识、探秘式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内心产生触动。


    日本环境教育馆在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及教学环节有一个很明显特点,就是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让受教育者享受发现知识、探秘式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内心产生触动。同时,所有的活动设计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中的小细节、环保低碳节能小常识被巧妙开发设计包装,让受教育者在“小活动中懂得大道理”,避免无营养的“作秀式”、“填鸭式”教育。


    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开发的水主题环境教育活动,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洗漱能节约更多水的实际设施与场景,采用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对用水、浪费水产生量化概念,并在活动中通过反思、回顾环节,由孩子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整个过程老师只是指导、引导、启发,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孩子为主的思想。


    在场馆展示区域,丰富的展示内容和触摸式的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和好奇心。亲子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注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孩子与父母、朋友、工作人员或其他参观者一起体验制作,在游戏中学习、分享、接受环境教育。


    又如,熊本县环境中心开发了系列与水有关的实验类、探究类教育活动。中心位于著名的水俣市,这个市规定所有小学生必须到中心接受90分钟的环境教育。中心安排的90分钟课程里,除讲述水俣病历史之外,还自制了学习卡和测水试剂,以动手、启发体验的方式完成课程。


    日本的环境教育馆设计及展品制作同样服务于这种体验和启发式教学思想。很多展品与建筑物交相呼应,形成统一有机体。比如,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场馆本身就是节能环保建筑,大量采用节能环保设备、天然原材料和便于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如太阳能发电、雨水利用、地热利用、外墙隔热等。设施人性化细节的把握很到位,如“声音诱导介绍板”、“洗手间盲文介绍板”、“各层轮椅专用洗手间”等。展馆的大部分展板及展品可拆卸,便于及时更换。


    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为达到更好的示范学习效果,特别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还设了“寻找环保虫”的探秘游戏教学法,在建筑物各环保设施附近粘贴生动活泼的“环保虫”标识,孩子们可以通过累计找到的“环保虫”,得到奖励积分,用于参加中心的其他活动。笔者参观过程中,不时看到孩子们从身边很有秩序地跑过,在成功找到“环保虫”时发出欢呼,工作人员总是回以会心的一笑。


    在横滨市的东京瓦斯环境能源馆,管理方将楼顶加以改造,引入湿地生态系统,在不破坏移土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改造重建楼顶植被生态系统,同时自然而然形成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小生态环境。这一设计使场馆在一片钢筋水泥的灰色建筑群中脱颖而出,弥补了大城市缺少绿色的遗憾,让孩子们在家门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则利用虚拟空间技术扩大展馆面积,延展展品功能。通过手机终端信息码识别技术,在展品前设置扫描区,将展品背后的故事制作成视频资料、数据统计图表等,通过手机向受众道出其中详情,让感兴趣的人们进一步探寻更多究竟。


    【看点四:内容】


    垃圾减量和分类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阅读提示


    垃圾问题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培养垃圾减量和分类习惯,对于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及良好环保行为至关重要。


    第一次走进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笔者很惊讶于它的朴素和简单,较之国内一些展馆的美轮美奂,声光电争先恐后涌入令人耳晕目眩的听觉视觉刺激,而来到这里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难道这真是一个京都百姓视为“环保活动之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发达国家环境教育馆?然而,随着学习和参观的深入,笔者发现,那些看似简单、貌似不起眼的普通设计和展品,背后却蕴藏着精妙的设计理念、丰富的环保内涵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在一次现场教学过程中,笔者无意中掀开一个貌不惊人的蓝色不透明塑料桶,里面竟然满是大面额的“日元钞票”。惊讶之余,试图一探究竟,授课老师急忙过来把桶盖盖上。原来,这是一个猜谜互动教育环节的展品,里面藏着292亿日元“假钞”。这个数字,是京都市2012年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相当于约47亿元人民币。


    之后的培训中,笔者看到过的几个环境教育馆,都把垃圾减量和分类作为展示及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对此,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事业部部长岩松先生解释说,在日本大部分地区,垃圾减量和分类已经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建设循环社会计划的核心内容,自然就成为环境馆展示和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


    比如,京都市于2010年3月制订了以建设循环社会为目标的计划,提出为把京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排出的垃圾总量降低为高峰期(2000年)82万吨的一半以下,至39万吨。计划明确提出,仅靠政府单方面推动不可能完成这一高难度目标,必须依赖全体市民共同努力。中心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配合实施这一计划,告诉大家为减少垃圾、节约和保护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些什么。


    作为在京都环保中心工作8年之久并来中国交流讲学达18次之多的资深环境教育专家,岩松先生建议中国同样把垃圾的减量和分类作为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垃圾问题是每个人都绕不开、回避不了的,培养垃圾减量和分类习惯,对于建设循环型社会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及良好环保行为也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

 


    图为小朋友和家长在京都市环保活动中心的气候变化展板前参观。林玉 摄

转载声明: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