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临安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战略目标,采取六大举措,切实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举措一: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在去年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今年确定了“88”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即八个集镇有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八个乡镇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工程建设。目前,6个镇完成集镇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立项、选址、征地等前期工作,已开始设计方案和环评,其中4个镇已经完成主管网的铺设。5个村已经竣工并投入试运行;2个垃圾中转站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即将投入使用;7个乡镇的垃圾填埋场也已经完成选址、征地等前期工作,即将动工。
举措二:处理养殖业污染物和农产品加工污染物。各部门积极协作,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目前,已有乐平双干村、河桥云浪村、临安市中塘种猪场以及板桥乡祝家村董建强养殖户,已全面动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其中,双干村以畜牧小区形式实行集中饲养、统一治理,养殖排泄物实行干湿分离,粪便集中封闭式堆积发酵,污水统一纳入沼气池后用于周边的板栗林、桑树林,走农牧结合循环经济之路
举措三:生态修复矿山、建设生态墓地。按照“禁采区关闭,限采区收缩,开采区集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全面禁止了污染严重的石煤矿的开采。我市共治理了9家废弃矿山,通过清理废石、平整场地、客土回填、生态复绿等措施,共削坡和清理危石1250立方米,整理出宕口场地6250平方米,整理出可耕地6100平方,复绿面积12600平方米,基本消除了这些矿山的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
加快“三沿五区”墓地整治和生态墓地建设工作,到目前,已经迁移、绿化坟墓560穴,7个生态墓地示范点已经按照标准全部建成,达到美化环境、节约国土、移风易俗的目的。
举措四:建设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工程。重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到2005年,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170790亩、森林食品基地162020亩,无公害农产品10个、无公害林产品15个,绿色农产品9个、有机食品7个。2006年,天目本鸡已经完成有机食品认证,天目青豆、清凉峰无公害吊瓜、天目山无公害蔬菜、万丰绿色食品公司已经通过无公害食品基地认证,幸福生态农庄无公害养鸡场已经完成基地建设,正在组织认证工作。
举措五: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和农业废弃物。2005年,我市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为80%,近几年来,我市在农村建设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一种时尚,发展速度很快。清洁能源的利用正成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临安市2006年要建成9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太湖源镇盛村坞村、太湖源镇畈龙村、锦城街道横街村、千洪乡风亭村、千洪乡泗洲村、太阳镇枫树林村、河桥镇蒲村村、大峡谷镇兔川村、高虹镇曹前村)。目前,9个村中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的使用已经达到100%,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率也达到80%以上。潜川镇生态农庄基本实现“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农庄照明、烧饭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
举措六:治理小流域、整治河道。已开展楠溪、南苕溪、锦溪、白水溪等四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白水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60万元,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在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南苕溪城区段治理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内河水生态环境,具有休闲娱乐、游览观光功能的城区新景观初具规模;锦溪治理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78%,完成投资6150万元;楠溪流域整治已经完成500米。
日前,临安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受到杭州市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