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街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东北方向,街道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畔,以运河为名,是浙江省唯一以运河命名的街道。
新宇村李伯伯家庭农场、双桥村稻虾农场、杭信村蚕桑馆、戚家桥村航天育种紫色产业园……近年来,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以下简称运河街道)以京杭大运河北双桥村、戚家桥村、新宇村、杭信村等4个村为主体,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激活四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居环境,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研学带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运河研学共富基地。运河街道供图
绿色转型筑根基,生态修复换新颜
新宇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黑鱼养殖村,但高收益背后是水体污染的隐忧。2015年,新宇村痛下决心关停黑鱼产业,转而发展莲藕种植,创新“藕鳖套养”生态养殖技术。如今,昔日腥臭的黑鱼塘已蜕变为“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的千亩荷塘,实现了水质根本改善,生态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这仅是运河街道绿色转型的缩影。近年来,双桥村深入开展土地整治,提升环境综合治理与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将原本淤泥厚、气味重的甲鱼塘、黑鱼塘改造成1500亩良田,通过科学种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实现村集体稳产增收……四村联动,激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居环境等生态经济价值,为研学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三产融合激活力,研学产业育新机
运河街道深谙“三产融合”之道,以“研学+”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站在双桥村千亩稻田示范园中,但见稻浪翻滚,白鹭翩跹。这里不仅是“杭州临平爷爷的水稻田学农基地”,更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从“科学种粮”到“研学富民”,双桥村将红色文化与农业研学深度融合,打造了集科普教育、劳动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新宇村以“农创文化+共富学习研学”为主题,打造果莲培育基地、生态农业双创示范园;戚家桥村立足于本村特色,以“运河文化+现代农业”为主题,打造种鳖生态养殖基地、七彩果莲种植基地;杭信村则以“农耕文化+桑蚕研学”为特色,让游客体验蚕桑丝织的千年技艺。四村错位发展,构建起一村一品的研学场景矩阵。
除了各村丰富的研学场景,运河北部四村还开发了“四季全时”的研学课程:春天千亩油菜,钓小龙虾,体验春种;夏天千亩荷塘,采水果莲,实践夏长;秋天万亩稻香、水果采摘,感受丰收;冬天摸甲鱼、收粮种、吃红烧羊肉,体会静冬……课程涵盖小学至大学各学段,从观察蚕宝宝结茧到研究“跑道鱼”高密度养殖,再到探索“稻+X”生物防治无农药栽培体系等,形成“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研学体系。
共富共享拓新路,教育赋能促振兴
“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运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话语,道出了研学产业的深层价值。通过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街道开发“创艺共享”“农文旅设计与运营”等特色课程,聘任大学生担任馆长,开展培训、科普、展销活动,实现教育共富。
数据见证着共富成效:三年间,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年均47万元增至121万元,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从40887元增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研学产业不仅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文化饭”。2023年6月,运河北部四村入选浙江省共富实践观察点,“研学产业带动新时代农村高质量发展”入选杭州市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2023年9月,大运河研学联盟的成立,更为“教育共富”注入新动能。
运河街道的“研学产业共富体”实践,是“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转化。展望未来,运河街道将以大运河研学联盟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开发更多精品课程,打造“研学临平”品牌。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研学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课程预约、导师匹配、效果评估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让“两山”转化的成果更加可感可触。
资料/中国环境ap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