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点”到“亮点”!杭州生物医药环评改革“放大招”

近日,2024年度杭州市生态环境系统优秀改革案例正式揭晓。这批案例在创新集成、改革突破、实战实效、市场有感方面颇具特色,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呈现一派新气象。今日起,杭州生态环境推出改革优秀案例巡展,展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秀成果。

杭州市深化推进生物医药环评改革案例

20250321-01.png

改革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创新和发展的新动能,浙江省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杭州市在上市企业数量、医疗器械获批数量等指标排名靠前,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存在要素制约。就地转化能力不足,用地指标严格,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亟需优化营商环境。审批周期长、协同部门多仍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难题。

后续监管不到位。生物医药行业涉及的污染物类型多、种类新、更需加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监管。

改革目标

针对上述痛点堵点,杭州市持续加快生物医药行业环境要素配置,于2023年率先印发《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方案》,通过优化环评政策、保障土地和环境要素、编制降级清单加强智能化管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优势,依托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础,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发挥数字治理的先发优势,为打造全产业链、优生态圈、高集聚度的生物医药产业提质扩容。

改革举措及成效

▶ 改革举措

需求导向,多层次保障要素。一是清单管理。多次走访科研院校、企业端、政府部门,最终汇集形成了4大类、22小类的环评豁免清单和2大类、11小类的环评降级清单,有效缩短环评平均编制时间6个月以上。二是盘活用地。为保障土地要素有序流动,杭州市结合生物医药产业新特点新趋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实验室级生产”的概念并制定改革方案。合理放宽生物医药产业的用地限制,进一步增加土地供应。三是打造一站式管理平台。管理机构推出“一站式”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布局,大大缩短企业的投入产出周期,方便企业“拎包入住”。

服务向实,全周期优化审批。一是“打捆”审批提升质效。通过打捆审批的方式,由建设单位或园区管理机构统一编制环评文件,可以减少30%-40%的编制资金投入,提升企业获得感和便利感。二是创新容缺受理。创新将生态环境准入领域改革与公证扩面改革相结合,推出“审批+公证”模式改革试点,平均缩短整体报批周期1年以上时间。

管理联动,全过程完善监管。一是数字平台智能研判。依托“浙里办”和“生态智卫”等数字平台,智能研判项目入园条件,为企业项目精准“画像”, 减少人工干预,管住审批的尺子。二是协同联动管理。创新构建“企业主体、园区主管、部门主导”的共治共享模式。进一步加强执法联动,筑牢全联动、全要素、全周期、全过程的监管网络。

▶ 改革成效

在深化生物医药改革过程中,杭州市聚焦广度、准度、温度、精度、密度,推动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全市已享受改革红利项目21个,涉及固投8.268亿。已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中新网、杭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聚焦广度,立足全局,需求导向。调研各地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各方需求,深挖落地难点和审批痛点。

聚焦准度,挖掘存量,创造增量。针对规划用地制约,导致技术、投资、税收外流风险,推出“科工衔接”用地模式。

聚焦温度,服务前移,精准释疑。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聚焦高频需求,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精细度和颗粒度。

聚焦精度,数字支撑,精准管理。打造数字平台,实现数据采集留存和平台管理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聚焦密度,系统集成,多跨协同。完善监管链条,打破单一政府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强化市场主体责任。

推广情况

钱塘区深化改革细化事中事后监管。钱塘区制定并实施《钱塘区杭州医药港小镇生物医药环境管理指南》《钱塘区杭州医药港小镇生物医药环境管理操作手册》;形成区级改革方案,印发了《杭州医药港小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实施方案》,在杭州医药港小镇推广实施。完成10余家企业的豁免或降级审批。

20250321-02.png

其他地市学习借鉴推广情况。长三角某市于2024年印发《关于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简化实验室就地转化生产项目环评手续、开展“打捆”审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

资料/政策法规与执法监督处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