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何以山绿景美、巧焕新颜?从这里寻见答案

伴随时光流转,大批矿山被逐步关停,退出历史舞台。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中,它们如何找到全新可能,焕发新生?如今,漫步余杭区可寻见答案——目之所及皆是满眼翠绿、生机盎然,好似一幅幅山水画卷、一处处江南园林。

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园则园”的原则,余杭因地制宜,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不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还走出一条山绿景美的优质生态发展道路。近日,美丽杭州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公室公布杭州市第二批绿色共富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优秀实践名单,《余杭区废弃矿山绿色蝶变焕新颜》入选。

20240123-04.png

20240123-05.png

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国家版本馆以版本收藏保护、保藏研究为主要任务。6万多片青瓷组成的青色墙体、极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版本资源、以“裸眼3D+沉浸式光影”呈现的版本珍品……这里移步换景,不仅尽显江南韵味,更藏进了五千年中华文化,自开馆以来便热度居高不下。

这个令人一饱眼福的文化美学建筑,正是在余杭瓶窑长命石矿废弃矿山留下的矿坑上拔地而起。按照“充分保护原有生态、因地制宜减少扰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原则,杭州国家版本馆建设从废弃矿山残山剩水的状态中,随原有山形修复山体,完整保护现状景观风貌与植被,借意《溪山行旅图》重塑园林风貌,建筑与自然山体植完美呼应、浑然天成,使新旧环境完美融合,将废弃矿山转化为“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

20240123-06.png

20240123-07.png

以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前身,以獐山石矿关停后遗留下的矿坑废墟为原址,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实现从无到有、加速提级,一跃成为“一智三新”(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同时也成为重要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

园区自成立起,大力推进核心区内1300亩废弃矿区平整修复,以“理水、通脉”解决矿坑水体积涝困局,开展植被复绿和配套景观建设,建设综合型滨水公园——智荟动力公园,实现“死水”变“活水”;以景观打造为载体,在环绕核心区的12公里游步道沿线点缀“采矿印象”“獐山屏”等景观小品,并保留矿山遗存地貌作为记忆,与山水景观相融合,处处展现人文与自然相联通,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美丽转变。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园区打造出靓丽的招商名片。

20240123-08.png

20240123-09.png

从之前的杂草丛生到如今的生机盎然,从独立河塘到如今串连成片的湿地公园,眼下,位于余杭区径山镇的镜潭湖已然大变样,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自然生态博物馆”、群众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镜潭湖湿地公园原为沙矿,是由人工挖沙形成的人工湖,因植被破坏,汛期出现积涝,造成生态破坏。通过“微改造 精提升”,镜潭湖23.5万平方米开展生态修复,按照“最小干预、最大利用”原则,以人工水系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为基础,将挖沙造成生态破坏的独立河塘打造为湿地水域,尽可能保留原有池塘形态,恢复湿地动植物生长环境,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休憩场地,建设观鸟台和湖心岛,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物种多样、妙趣横生的生态湿地公园。

20240123-10.png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废弃矿山整治修复为突破口,余杭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让遗留的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历史”,让废弃矿山焕发新生发挥更大作用,走出一条山绿景美、点绿成金的生态发展路径,为城市建设发展打开新空间,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为人民群众增添幸福感。

来源:余杭分局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