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个世界湿地日|湿地修复应该怎么做?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全球各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上仍有超过35%的天然湿地消失。保护湿地资源,开展湿地修复,刻不容缓。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余个,修复退化湿地面积46.7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一批曾经退化的湿地重现勃勃生机。

20230206-07.png

西溪湿地是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摆脱高强度开发带来的阵痛,盘活动植物资源,再现绿水青山,西溪湿地用20年的实践开创了湿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西溪模式”不但反映了我国在保护湿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为全国乃至世界开展湿地修复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20230206-08.png

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这提醒我们湿地保护、湿地修复都十分重要。那么,湿地修复有哪些积极作用,又有哪些方式方法?

恢复湿地功能,维持生态平衡

湿地恢复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建以及湿地重建。具体来说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恢复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补给和保护水源、加强对洪水和风暴的防护,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给人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等多重作用。在恢复过程中要坚持可行性原则、优先性和稀缺性原则。此外,还要坚持恢复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自然结构和自然功能原则、流域管理原则、美学原则、自我维持设计和自然恢复原则。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湿地恢复要因地制宜、尊重科学,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自然恢复的过程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其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而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的方式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涉及设计、监督、建设的费用。相比而言,自然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无论是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在湿地恢复过程中都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这包括地方和国家政府及公共组织,提供财政资源的资助者,湿地周围的社区居民,依赖湿地效益的地方企业和企业家,教育工作者、科学家和湿地从业者等。

7种湿地恢复的最佳做法

·考虑到自然湿地所提供的多种服务,并旨在重新获得广泛的这些好处,而不仅仅是一两个。

·旨在重新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将当地社区和产业结合起来。

·找出退化的原因,并限制或消除这些原因。

·清理退化的区域。

·恢复本地植被和野生动物,并清除入侵物种。

·限制场地准入,为人和动物创造特定的场所。

湿地恢复后带来的7个主要好处

·增加生物多样性。

·补给和保护水源。

·加强对洪水和风暴的防护。

·可保障更多当地居民的可持续生计,缓解贫困。

·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给人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

·实现转变后的内心满足感。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