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环评保障措施落地见效 助力经济稳进提质

2022年以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出多项稳进提质环评保障措施,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

市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的有关精神,广泛调研,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大胆创新,经市深改委审议,印发《杭州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实施方案》,试点推行“一免、四减、四保障”改革措施,对18类建设项目等免于审批,创新推出“两表合一”等改革举措,全力推进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在钱塘区杭州医药港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改革落地试点。

截至目前,已有108个建设项目按新改革要求降低环评等级、19个建设项目实现多评集成、2类建设项目(7家企业)实现打捆审批,既缩短了环评审批时间,又有效降低了建设单位费用支出,受到各方的广泛称赞。西溪医院二期建设项目落实专人全程指导环评机构适用“多评集成”改革政策,为建设单位节省费用支出5万余元,并大大缩短审批前期材料准备时间,改革试点典型做法介绍被“浙江政务”简报刊登。 

20230130-02.png

全力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改革试点

市局发挥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先锋作用,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经市深改委审议,印发《杭州市固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联动管理办法(试行)》,以排污许可制为基础,在全国首创构建可替代总量全过程管理的数据循环、生态环境部门全链条监管的制度循环、跨部门跨平台全方位协同的联动循环,创新推出减排量“一对多”“多对一”替代模式,拓展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印发《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 10项政策措施,明确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

开发“生态智卫”系统模块集成,落实问题发现处置闭环机制,实时将有关提醒、预警等信息推送给管理部门和企业,并实现整改跟踪,为企业减排量资源化、业务保障实时化等提供便利,实现多方共赢。 

余杭分局作为排污许可与总量减排联动改革试点,已对区域内“十三五”以来70余家工程减排、关停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梳理核算,并形成230余家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1700余个审批项目及5000余个总量数据的“一本账”,环评审批、总量减排已进入系统开展试运行,取得较好效果。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汪健副司长在全国视频会议上,对我市改革试点给予充分肯定。

积极探索环评中介机构三色赋码监管改革试点 

印发实施《杭州市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监管工作方案(试行)》,在全省率先试点对环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开展“红、黄、绿”三色赋码监管改革试点。开展中介诚信档案整治以及环评编制质量抽查复核、靶向复核,对存在环评编制质量问题的中介机构约谈4家。实现动态监管与网上中介超市、中介机构多维评价体系等联动,为建设单位找到服务优质的中介机构提供方便。多跨协同浙里办环保“e企管”(原环保码)模块,对发现的问题实时向执法机构、企业推送提醒、预警等信息,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2022年3月1日以来,4家单位被赋红码、19家单位被赋黄码,163个问题实现线上交办,有效地规范了环评中介市场。改革试点典型做法介绍被生态环境部重要简报刊登;生态环境部专题听取我市试点经验介绍。 

同时组织开展多轮环评机构培训会,帮助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党员干部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印《杭州市生态环境准入指导手册》,免费提供环评从业人员参考,对涉及“两高”项目的环评编制单位首创事先提醒谈话制度,有效提升了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环评质量问题率从2021年的21%,下降到2022年的14%。

20230130-03.png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准入领域公证制度改革试点 

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准入领域“公证+审批”模式改革试点。这项试点是行政审批容缺受理的再深化,是在审批模式上再创新,审批效能上再加速,审批服务上再优化,旨在解决审批容缺受理中的程序空白与履职困境,既不阻碍企业发展,也可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法律支撑,最大限度减少行政相对人事中事后的纠纷与诉讼。2022年11月18日,临安鑫富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例生态环境准入领域“公证+审批”模式试点,人民日报、浙江之声等多家新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积极探索降碳减污协同处置改革试点

创新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责任清晰、协调处置、多方受益”的生态环境准入领域降碳减污协同处置改革试点,通过环评审批、排污许可两项准入制度的联动,发挥政策正向引导效能,实现“政府、企业、环境”多方共赢。临平区贝达药业、新奥能源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试点,将贝达药业VOC等废气经预处理后,输送至一墙之隔的新奥能源天然气锅炉进行协同处置,减少RTO设施等燃烧设施重复建设。预计项目实施后,可减少天然气用量 60.3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7.8吨/年。 目前已完成企业可研、专家论证、政策梳理、签订协议等环节,两家企业正在推进设施改造。

加大审批权限下放力度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要求全局上下同心、解放思想,切实做到“放得下,接得住”。市局相继印发《关于明确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及规划环评审查分工的通知》《局本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内部审查程序规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规划环评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大环评审批、辐射审批等事项下放力度,着力推进“多评合一”“打捆审批”等改革制度落地实施,避免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等分级多次审批困扰,强化生态环境准入领域的科学管理、精准管理,受到建设单位的广泛好评。

20230130-04.png

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 

建立省“4+1”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年度实施项目(126项)、其它重点项目建设前期项目(53项)动态监管台账,每月调度项目推进进度;落实“一对一”专人服务制度,对需编制环评的建设项目逐一发放服务提醒单。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关建设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协调钱塘、萧山、余杭等区县做好项目申报2批11个项目的出具环评承诺,以及后续跟踪、每周进展调度等工作。主动担当协调,召开跨部门协调会10余次,完成之江净水厂工程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协助完成地铁四期规划环评、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等报批。

深入基层开展“三服务”活动  

依托“联企结村”“千名干部驻千企”“移动审批车” 等活动载体,市局机关党委牵头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类走访调研、座谈、党员干部定期驻企服务、疫情防控等活动860 余人次,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解疑释惑。邀请省市专家到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先后赴萧山、桐庐、建德等地主动上门服务 20 余次,极指导帮扶建设单位解决环评编制中遇到的难题。 

积极做好疫情防控项目环评保障  

生态环境准入条线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上级部署,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相关建设项目的环评保障工作,主动对接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积极靠前服务,落实专人负责、即知即办、办事不过夜等要求。多次急业主所急,连夜对接协调,先后全力做好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改建等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55个项目环评保障工作,第一时间出具环评审批相关说明材料,受到业主单位的好评。 

深化完善陪跑代办制度   

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党员干部全面转换思路和频道从“等待审批”向前延伸到优化“批前服务”,充分利用城西南排、“三江两岸”、市轨道办等专班平台,采取主动上门服务、提前介入指导、开展环评单位约谈、定期提醒催促等措施,尽最大努力提升审批效率、压缩审批时间。打造身边最优“D小二”品牌,依托政务服务3.0平台,将“D小二”在线服务时间延长到12小时*7 天,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