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质状况

全市52个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同比上升1.9百分点;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98.1%,同比上升3.8百分点。

  • 钱塘江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干、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为100%。

  • 运河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

  • 城市河道水质状况为良好,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87.5%。

  • 苕溪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

  • 西湖水质状况为优,平均透明度为1.41米。湖区内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 千岛湖水质状况为优,平均透明度为4.34米。湖区内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杭州市各流域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情况图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优,12个国控饮用水水源地点位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与去年同期持平,水质保持稳定。

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状况

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达标率和优于Ⅲ类比例均为100%、同比均上升5.6百分点。

杭州市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状况图

地下水水质状况

全市国控地下水断面良好率83.3%、同比上升16.7百分点。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

杭州市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下同)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34天、同比增加47天,优良率为91.3%、同比上升12.7百分点。

杭州市区细颗粒物(PM2.5)达标天数为355天、同比增加11天,达标率为97.0%,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

2019-2020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对比图

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52天、350天、359天、351天、359天,优良率分别为96.2%、95.6%、98.1%、96.2%、98.1%。

2020年杭州市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示意图

2020年杭州市区主要污染物为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5个区、县(市)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酸雨

全年杭州市酸雨率54.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全市降水pH值范围为3.43~8.82,pH年均值为5.19。杭州市酸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与2019年相近,大部分地区处在非酸雨、轻度酸雨区,其中余杭区、富阳区处在非酸雨区。

杭州市酸雨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降尘

2020年杭州市区降尘为2.53吨/(平方千米×30天),其余5个区、县(市)降尘为1.48-3.54吨/(平方千米×30天)。

2020年各区域降尘量年均浓度示意图


声环境

杭州市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

区域环境噪声

杭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6.3分贝,与2019年基本持平,质量等级为一般;其余5个区、县(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2.9~55.0分贝,质量等级均为较好。

杭州市区域环境噪声变化图

功能区噪声

杭州市区及5个区、县(市)各类标准适用区昼间噪声均达标。

道路交通噪声

杭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67.6分贝,比2019年有所下降,质量等级为好;其余5个区、县(市)道路交通噪声64.2~68.0分贝,质量等级均为好。

杭州市道路交通噪声变化图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

杭州做了哪些?

水污染防治工作

水污染防治

1

加快“污水零直排”建设

完成镇街创建62个、生活小区创建1153个、工业集聚区创建40个。

2

深化“美丽河湖”建设

完成23条共422公里美丽河湖建设,完成113公里中小河道综合治理。

3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完成6家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3万吨/日,完成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1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2476个、提升改造2602个。

4

加强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完成104家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入海排污口备案制度,完成全市7个已建成的入海排污口的“装、树、联”任务,监督性监测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饮用水源保护

1

完成全市36个“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工作,开展饮用水源地勘界定标和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

2

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服务人口达47.9万人。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打好“蓝天保卫战”

1

全面治理“燃煤烟气”

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64台、生物质锅炉321台、工业炉窑135台、燃气锅炉475台。

2

深入治理“工业废气”

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行动,完成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5家、产业结构调整65家、涉气“低散乱”和“散乱污”整治1471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121个、恶臭异味治理56个、无组织排放改造25个。

3

加快治理“车船尾气”

出台实施《杭州市重点领域机动车清洁化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新增(含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881辆、新能源(含清洁能源)出租车1648辆;2020年5月起在全国率先实施新上牌重型柴油车车载排放诊断系统联网(OBD)和免检政策;创设非道机械排放监管全程“掌上办”机制并在全省推广。

4

强化治理“扬尘灰气”

安装工地扬尘在线监控1500余套和道路扬尘在线监控100套,发现并整改问题8万余个。创新开展裸土地块“换绿”工程,开辟渣土运输车专用车道,减少扬尘污染。

5

推进治理“城乡排气”

立足源头解决问题,积极推进《杭州市新建住宅小区设置餐饮用房管理规定(试行)》的落实。

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废管理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

1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累计开展1029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信息采集,完成221个地块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分析,基本摸清我市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

2

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累计完成529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安全。完成8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为全市提供“净土”979亩,我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3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完成110家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开展两个地下水修复试点项目,编制《杭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4

探索数字化“治土”

开展“一图两试点“工作,创新土壤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监管水平。

加强固废管理

1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创建工作

完成市本级和15个区、县(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

优化提升固废处置能力

杭州临江环境能源项目建成投运,实现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杭州市第三固废处置中心,全市新增固废处置能力27万吨/年。

3

加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监管工作

2020年共收集处置医废28440吨(其中涉疫医废595.2吨),2683吨隔离人员生活垃圾,均得到安全有效处置。

4

抓好危险废物日常监管工作

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检查,提升管理水平;依法严格审批,做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跨省移出的审批工作;开展危险废物治理三年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5

探索数字化“治废”工作

重点开展绘制固废一张图和拓展固废监管一张网,实现数字化监管。推动建立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声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噪声管理

1

开展中高考期间“绿色护考”专项行动,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2020年度中高考等特殊时期环境噪声管理的通告》,加强噪声管理。

2

加强全市夜间施工管理,做好建筑施工夜间作业证明的核准,2020年共出具夜间作业证明9969件,在网上发布夜间施工公告232期。

辐射管理

1

开展辐射安全检查及放射源使用现场检查。

2

推进放射源管理信息化,完善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放射源使用单位全覆盖。

3

加强辐射安全许可监管,全年核发辐射许可证115份,延续、变更、注销73份,完成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149件。

4

督促送贮闲置、废弃放射源80枚,送贮率100%。

2020年,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居全省第一,连续6年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5年获浙江省治水考核“大禹鼎”。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