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405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民建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在我市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的建议》收悉。你们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我们推进城市大脑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结合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当前生态环境信息化和城市大脑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按照全省一盘棋、一张网、一朵云要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以建设“移动办事之城”“移动办公之城”为总目标,以“城市大脑”(综合版)为关键支撑,以全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设施,以构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两大模型为基本方法,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实时、在线、共享、安全和整体协同、运行高效的数字政府。数字化转型暨“城市大脑”工作的开展已成为当前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的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将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9年已经通过实施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平台项目,实现污染源数据集成整合,扩大企业范围,完成以污染源普查名单为基础名单,整合污染源一源一档重点污染源档案数据、排污收费企业名单数据,形成全市污染源大名单,共计37000多家。实现8项现有的环保业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实时汇聚(具体包括环评审批、现场执法、固体废物、行政处罚、水、气、涉水涉气企业在线监控)。完成污染源档案查询系统,以及四张图(污染源地图、固废转移图、水环境专题图、大气环境专题图)的综合展示。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直积极参与“城市大脑”环境系统建设,2019年“空气卫士”“便民车检”两个应用场景上线。实施以来,通过“空气卫士”累计发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628个,通过“便民车检”引导服务年检车辆16.8万辆次。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设好“一舱二场景”

2020年将在前面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巩固,紧紧围绕“高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打造数字治理第一城”这一目标,加速统筹推进深化城市大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今年将重点实施“一舱二场景”( 数字驾驶舱、空气卫士场景和便民车检场景)3个信息化项目 。

一是从“易读”到“易操控”,升级完善数字驾驶舱。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仓,归集汇聚部委系统、省级系统及部门自建系统的业务数据、互联网环境质量相关数据,采集前端实时感知数据,既可以看全貌,也可以看分项,无论是从环境要素维度还是业务维度,都可为了解各个业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在去年的基础上建立局系统主要业务处室驾驶舱,并进一步细化数据颗粒度,目前驾驶舱拓展到22个处室及直属单位,指标梳理由原有70多项指标增加至566项;新建自动监测预警以及驾驶舱任务调度,进一步提升数字驾驶舱的决策支持能力和指挥调度能力。

二是从“有”到“好”,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治气向智慧化治气提升。整合多级、多部门、多类型环境数据资源,包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198个空气站监测数据、国家空气质量考核的11个空气站数据、烟气污染源排放的161个排口监测数据、扬尘污染影响的建设交通等部门工地数据,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预报数据等;试点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包括小微空气站和视频瞭望系统;拓展跨部门数据和业务协同,包括工地扬尘监测和政法委视频监控,形成协同一张网,“全天候+全覆盖+全联动”密集监测,全面、及时、精确感知环境空气状况,将实时监测数据传给大脑。通过大脑融合分析,智能研判污染区域、污染来源和影响,识别疑似污染源头清单,辅助科学决策,从而实现更加快速、精准锁定环境问题,提升治气能力。

三是从“便民”到“利民”,智能错峰检测引导,优化检测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车检服务体验,协同交通、交警、行业协会、检测站、维修站、高德等多方业务数据,借助城市大脑算力支持,推出智慧化车检引导平台。对于公众,可在手机(浙里办、支付宝、微信)、电脑、电视等终端快速获取附近检测站的忙闲信息(以“候检指数”呈现),根据平台智能推荐的3套最佳检测方案(含检测繁忙情况预测和高德导航方案)做出最优选择;对于检测站,最大程度降低检测资源闲置,提升服务能力;对于城市管理者,通过一屏展示检测排队信息,更为直观地了解群众检测难、排队难情况,同时通过各项数据指标,实时检验工作成效,倒逼参与各方扎实推进便民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出检测业务自助导办并试点到站交钥匙服务,结合全程手机通知引导,进一步提升车主体验;对我市OBD在线接入的重型柴油车实施免检政策,进一步释放检测资源;深化、完善预约检测等服务功能。通过多种手段有效减少侯检队列,从而降低怠速排放。

(二)应用好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

做好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全要素态势感知“一网”、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协同“一图”、生态环境主题“一库”以及治理应用服务“一中心”的应用工作,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污染溯源分析、生态环境风险态势分析、省环境监察智能化体系、协同指挥体系优化升级、企业辅助监管应用服务和第三方数据整合与共享等能力。

后续,我们将继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借助城市大脑,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让蓝天碧水常驻杭城。 

感谢贵委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7月24日

 

附建议原文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在我市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的建议

(民建)

2015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相继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等,提出未来五年内要把全国省、市、县所有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数据、环境风险评估数据以及自然生态数据、环境执法监察数据等全部整合汇总,彰显了以大数据建设、共享及分析应用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随着对环境管理能力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在环境管理领域的运用,已然成为推动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一、杭州环保领域的城市大脑建设现状分析

杭州市环保领域的城市大脑建设十分重视顶层架构设计,率先在国内编制完成《杭州市智慧环保系统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遥感、模型等技术,经过近年来有需按序的推进,已经初步形成以监测监控、环境管理、行政执法、政务协同、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内容为应用的完整12369智慧环保体系,实现了环保大数据累积和符合实际的环保业务系统应用。

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是环保部门宏观决策和日常监管执法的重要基础,杭州市目前已建成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大气特征污染因子预警系统、放射源实施监控系统、危险废物和污泥动态智能监控系统、刷卡排污总量监控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测、实时监控、数据报表、及时预警等业务应用,形成了“水、气、固废”一体化、全方位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我市将污染源一源一档系统、网上申报系统、行政处罚系统融合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各环境业务系统与各应用数据的互通和协同管理。此外,我市还构建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深化GIS在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应用,强化空间地理数据与环保业务管理数据的融合与相互调用,建设了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相应空间分析功能。

二、国内智慧环保发展现状

作为2019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最新的智慧环保十大创新案例,西安市临潼区大气网格化监测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在主城区、重要交通路口、餐饮集中区域、工业园区内安装空气微型站,对PM10、PM2.5、NO2等多项污染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并在主城区架设大气颗粒物层析仪,通过空气微型站和大气颗粒物层析仪相结合实现点面互补的全方位监测,辅以对污染处理设施可视化在线监控,实现了“管理全覆盖、落实无盲区、监督无缺位”;成都建设的“数智环境”系统并不是单一的业务工具,而是对数据进行挖掘建模和深度加工分析,创新地按照现状、科研、决策、执行和评估的五步闭环工作法,精准解决环境突发问题和辅助专家预测将来可能有出现的环境问题。

三、杭州市环保领域城市大脑建设不足分析

1、物联网环境要素全面感知能力不足。针对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和环境管理精细提升,环境因子的全面感知能力存在不足。在水环境领域,现有常规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大多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十几种水质参数,没有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基本项的全覆盖,监测指标覆盖度不足。在环境空气领域,在易受污染的敏感环境区域(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化工园区周边),监测点位偏少,监测因子针对性不强,例如杭州大型的天子岭填埋场周边环境敏感点缺乏对臭气指标的实时监测,从而无法提前强化治理措施,导致周边居民投诉频发。在固废管理领域,杭州市固废管理信息平台对于一般固废的管理功能相对简单,虽然实现了产废企业的信息上传及电子联单等基本需求,但并没有像现有的危险废物监控系统那样成熟,缺乏基于GIS系统将一般固废从产生、运输到处置全流程进行监控,环保大数据库的建设仍需时日来不断完善。

2、大数据挖掘分析计算能力薄弱。从事数据分析计算的专业环保人才欠缺,导致对历史环保大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判断后进行清理、净化、挖掘及分析的能力薄弱,大部分数据只停留在数字本身的统计报表、查询检索、可视图化层面,无法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缺乏先进的环境模拟和预测模型,难以通过数据组织建模来探索污染源排放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联,无法为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

3、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治理能力一般。目前大部分线上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只能通过实时监测监控、在线报警等功能发现环境问题,通知相关部门或企业解决,并没有兼顾评估处理的功能,提出具体线下污染防治措施,数据反馈到终端的智慧治理应用能力一般,导致智慧监管和智慧治理脱钩,无法形成有机闭环,快速解决问题。如杭州市城市数据大脑城管系统智慧河道应用平台,目前更多地停留在河道集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河道大数据投屏系统展示功能阶段,没有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运用,基于模拟预测提出科学解决方案,并通过泵闸及水质治理设施的自动化控制到达智慧治理的目的。

四、对策建议

1、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气、土一体化多元感知体系。针对已有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监测指标范围,同时注重监测系统及时运维,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已有水质、大气常规监测指标到全指标覆盖延伸,从重点污染源监控到所有污染源监控布局,从地表水监测到地下水监测覆盖,从环境指标数据监测到治理设施工况数据监测扩大,从单一监测点位到布局合理的多点位发散,逐步增加环境监测监控范围,提升环境自动监测化能力,获取更多动态的关键性环境大数据。

2、培养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引入先进的环境模拟模型。抓住环境信息中心建设的契机,着力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应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使用价值;引入先进的环境模拟预测模型,通过数据(环境数据整合国土、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输入建模分析,发现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各种相关性,实现污染的溯源分析、污染形势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等等,为制定污染应急策略或将环境污染遏制在萌芽状态提供信息支撑。

3、治理设施与环境管理同步智慧化,智慧监管和智慧治理完美融合。优化环境管理平台,使其成为监测监控、在线预警、分析决策、评估处理的一体化平台,对环境治理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对其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其与环境监管平台同步智慧化,利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重点区段或关键环节进行原因分析,根据评估方案采取高效快速的治理措施。以河道智慧治理为例,发现水体水质变差,快速通过调整配水系统设备、曝气设备、治理设施的运行参数,在短时间内恢复水质,通过智慧治理快速解决问题。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