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和十二届市委常委会第11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美丽杭州建设领导小组
2020年6月2日
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根据《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年)》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做好杭州亚运环境质量保障,有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努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守护。强化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的原生态保护,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高水平建成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全市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达到33.2%以上,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5%以内,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达到79以上。
——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标准打造蓝天碧水、共治共享之城。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9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市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率达99%以上。
——经济活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打造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之城。数字经济占比25%以上,R&D支出占GDP比重3.6%,万元GDP能耗0.3吨标准煤以下。
——人居优美。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高规格打造美好宜居、天堂胜境之城。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大于9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95%。
——人文炽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理念进一步推广普及,高品质打造道法自然、文化繁荣之城。物质文化遗产定期维护、保存完好率达95%,平均预期寿命达83岁。
——生活绿色。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标杆打造环境友好、健康和谐之城。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大于45%,2020年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5个。
——制度完备。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起点打造制度完备、现代治理之城。落实“一岗双责”制,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覆盖率达100%,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
二、主要任务
(一)西湖西溪千岛湖保护行动
——加强西湖、西溪湿地原生态保护。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经营、研究水平。实施西湖全域综合提升行动,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实施西溪湿地原生态保护提升行动,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强化原生态保护,杜绝过度开发、破坏,让西湖、西溪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空间的典范。
——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绿色考核体系,推动立法保护。加大千岛湖周边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制定千岛湖沿湖湿地恢复计划。推动实施工业、农业、林业、生活等4个水污染防治方案,逐步实现入湖污染零增长。
——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推动湿地城市建设,编制《杭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和《杭州市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快推动钱塘新区杭州大湾区湿地公园建设,积极推进钱塘江流域、运河流域、苕溪流域湿地群的生态修复。
(二)生态安全守护行动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编制实施《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约束,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编制实施《杭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建德、淳安、富阳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巩固提升“三圈三带一湖”的拥江发展生态保护格局。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完善重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抢救和重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长效机制,确保野生动植物生存生长环境、繁殖繁育条件不受破坏。提高野生动物疫情监测防控能力,大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到2022年底,无公害防治率达98%以上,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的区、县(市)至少建立1个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深化森林杭州建设,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加强森林抚育,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开展林相改造,实施增绿扩绿工程,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新增造林10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维持在6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以上。
——高水平建设环境安全体系。优化钱塘江、苕溪沿岸产业布局,严控水源上游地区高风险产业;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防范运输风险,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强化应急物资库建设,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辐射安全管理,配合上级做好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清理。
(三)环境质量改善行动
——高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五气共治”,2020年基本完成35蒸吨/小时(不含)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完成工业炉窑整治,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30%以上;全市建设工地扬尘防控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区域性恶臭异味污染“清零”。2020年底,实现建成区国三柴油货车和燃油公交“全面清零”,到2021年实施全市国三柴油货车全域禁行,推进绕城内车辆清洁化。结合京杭运河二通道、杭州铁路货运北站及白鹿塘等货场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运、铁路运输比重。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防治,逐步扩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源清洁化。
——高水平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快钱塘江流域化工、印染、造纸等企业转型升级。所有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达到验收标准。实施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市域污水直排“全面清零”工作。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乡镇及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完成“划、立、治”。加快千岛湖配水供水配套工程,推动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上移。到2022年底,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按要求达到省级污水处理厂清洁化排放标准。
——高水平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土壤环境底数。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名录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全力推进农用地分类管控,开展土壤污染“源解析”试点,强化土壤污染环境监管。
——高水平打好清废攻坚战。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争到2021年9月底,完成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到2022年,形成全种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率99%以上。
(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三线一单”对产业布局的约束,合理布局工业集聚区,构建聚焦主业、错位竞争、分布集中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中,集中治理污染,统一管控风险。推进全市35个重大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深化“腾笼换鸟”,加快富阳区造纸企业(除特种纸外)及其配套的化工企业关停,推进滨富特别合作区建设。
——构建绿色美丽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产业导向目录,编制并实施《杭州市产业绿色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高端前沿科研要素培育汇集,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力量建设,每年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引导传统制造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数字化,确保“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保持全国领先。
——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持续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和“991计划”,培育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根据产业需求,科学布局重点行业必备工艺环节集中区域。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和“区域能评+能耗标准”改革及相关工作向区县(市)级产业平台、小微企业园延伸。
(五)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深化美丽城镇建设。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深化城市“双修”。到2020年,全市力争20个以上小城镇率先建成市级美丽城镇,其中10个以上成为省级样板。到2022年,全市累计60个以上小城镇建成市级美丽城镇,力争35个以上成为省级样板,其他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十个一”基本要求。
——推进美丽小区建设。实施街巷整治,老旧小区微改造,形成独特韵味的美丽街道,创建杭州特色美丽社区。逐步改造老旧公园,推进“美化家园”工程建设。新建与改造提升小区周边园林绿地,每年完成不少于50处。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到2022年,争取培育创建省级试点项目15个左右。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继续实施精品村、风情小镇、精品示范线、村落景区建设,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覆盖面50%以上。
——建设“幸福河湖”。深化河(湖)长制,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打造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建成美丽河湖(含乐水小镇和水美乡村)300条(个)。
——建设诗画幸福绿道。持续推进生态绿道网建设,城市建成区生态绿道网密度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70%以上区域实现5分钟可达生态绿道网,到2022年新建改造绿道1000公里,完善提升和新建林荫道每年不低于50公里。
(六)美好生活提质行动
——推动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做优做强杭州城市大脑,提高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智慧化。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营运车辆应用,推动港口(码头)移动机械能源清洁化。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2条线516公里,全方位提升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加大公共出行保障,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全社会节水节能和生活垃圾分类,2021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杭州模式”——人均生活垃圾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分类全覆盖,2022年前创建成节能型城市。
(七)生态人文营造行动
——创新和深化低碳行动。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增强气候变化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化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推动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落实相关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高水平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谋划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和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综合保护,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钱塘江唐诗之路。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
——培育和践行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推广,强化企业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深化绿色细胞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绿色系列创建,培育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
——倡导和弘扬健康文化。推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力打造健康杭州。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以上。加快健康素养进农村,打造新型农村健康教育与促进平台,2022年实现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八)美丽制度完善行动
——严明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
——建立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健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污染综合治理区域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深化杭黄合作、杭宁合作,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共保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组织保障,以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能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建立落实联席会议和月督查、季通报制度,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二)加强投入保障。强化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各区、县(市)政府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充分考虑本计划目标任务和资金需求,合理安排经费,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领域。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大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城乡融合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综合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保驾护航。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中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激发全民参与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和建设力量,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