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琳琳

2018年8月,拥有400万粉丝的微博大V、动物科普达人“花落成蚀”决定将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付诸实施——遍访全国各大城市的动物园,一路玩一路发游记,并最终整理成一本书。

园区设计师、北京动物园资深员工张恩权听说后,羡慕得拍手称叹,“太棒了!这件事还没有人做过。”在张恩权的小本子上,花蚀写下了大致的顺序和目的地。2018年年底,一切准备就绪的他从东北开始,踏上了动物园之旅。

最终,利用4个月时间,花蚀跑遍了全国41个城市的56座动物园,很多网友也一路追随。数据显示,微博话题“花老师带你逛动物园”的阅读量超过了1.8亿人次。有人留言问他能不能拍拍某个动物,有的则好奇问他下一站去哪儿,更多人表达出一种共同感受是“逛动物园原来这么有趣”。

他会告诉网友,一家动物园最大的看点在哪里?比如在北京动物园,绝不能错过鹿苑;银川动物园的草食动物区值得一看,而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獐麂坡和亚洲灵长区这两个展区特别精彩。他也会揭秘,如何观察一个动物养得好不好?比如蹄甲正不正常,是有蹄类尤其是牛科动物养得好不好的标志之一。网友也可以从他的导览中了解很多与动物有关的博物学知识。

也正因为此,根据这段经历写作出来的新书《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出,也迅速成为读者的关注对象。“这是一本关于动物园的零基础教程。花老师用翔实和朴素的语言为大家掰开了揉碎了去讲动物园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份鲜活的动物园教科书,让一度不愿意去动物园的我,又建立了对动物园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有了教科指南。”

“我想让人知道,我们动物园爱好者是怎么逛动物园的,希望教会更多人逛动物园的方法。”花蚀说。

▼希望看到动物的自然行为

◎中国环境报: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也很多,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知道某种动物的样子。那么,为什么还要逛动物园?

花蚀:答案其实很简单。那样的“浏览”,是借助别人的耳目去观察。而自己去动物园,能用眼睛看,能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鼻子闻,去感受每一种动物的独特之处。

比如有种动物叫熊狸,它跟很多哺乳动物标记领地、传递信息时发出的臭味不一样,而是浑身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有人形容这是奶油爆米花的味道。但这种香味到底是不是这种感觉,我还是不清楚。直到在动物园真正闻过一次,我才感受到那种香味是一种甜腻腻、带一点臭的、类似于热带水果的气味。

◎中国环境报:在很多人看来,动物园是陪孩子去玩的“游乐场”,或是年轻人谈恋爱时偶尔才去的场所。对于这种论点,你怎么看?

花蚀:其实,这涉及到去动物园的原因。玩,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动物园像是一个避难场所,能让我们暂时忘记日常的各种烦恼,放松身心。娱乐也的确是动物园的重要功能。

但娱乐也有不一样的层次。把动物园当成有动物的公园或者是游客场,这样的娱乐当然没有问题。但其实,在动物园有另外一种娱乐的方法,这种方法和动物的相关性更强,是我们动物园爱好者逛动物园的方法。

◎中国环境报:这种方法具体来说是什么?

花蚀:我逛动物园,最看重的一点是:能不能看到动物的自然行为。也就是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天然会展示出来的诸多行为。它们会进食,会动脑,会运动,观察这些行为,远比了解动物长什么样要有意思得多。

当然,这些自然行为,并不是去一次就一定看到的,有的需要去好几次。比如北京动物园的羚牛“上房”,我去了5次才第一次看到。而且,动物的自然行为在一年四季是不同的。比如鸳鸯在树上筑巢,是只有在春天才能看到的景象。

如何知道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自然行为?需要一些动物学知识,但细致的观察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欠缺。比方说,绝大多数时候,鹈鹕是在水面上或者是陆地上待着的,但如果你突然发现,鹈鹕出现在树上,就可以好好看看,它们的屁股下面是不是有树枝做成的窝。多观察一段时间,你就可能在窝里看到一些小鸟。因为它们上树是为了做窝,做窝是为了生儿育女。

▼动物园好不好,动物会说话

◎中国环境报:很多人不愿意去动物园,是因为厌恶那里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无所事事、无精打采的样子,更别说看到你所说的自然行为。对此,你怎么看?

花蚀:对此我有深深的共鸣。尽管国内很多动物园有了巨大改变,但落后的动物园仍有不少。当这些糟糕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是这些厌恶情绪常常来自幼年的记忆,有关动物园的印象就很难消除。

我国的动物园发展,参考了前苏联的“集邮”道路,重视动物的收藏,以收集物种多为好,不太重视动物福利,因此建造了很多现在看来特别落伍的场馆,比如有中国特色的“坑式展区”。

但是,随着动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和动物福利的倡导等原因,我国的动物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基于动物行为和自然习性逐渐改善圈养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更加重视动物福利。

而我跑遍全国,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国绝大多数大城市的动物园都在变好。目前,我国动物园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转型期,从老旧的收集癖转型为新式的基于保护教育的现代动物园。在这个时期,公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公众的关注可以推动或是迫使动物园发展和转型,所以,我们不妨多去逛一逛身边的动物园,提出自己的意见,更好地推动动物园发展。

◎中国环境报: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一个好的动物园应该什么样?

花蚀:一个好的动物园,它不会是动物的囚牢。在这一点上,动物会替它们说话。

国外有很多超一流的动物园,比如被誉为亚洲第一动物园的新加坡动物园,身处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动物匹配的生存环境、丰富的展示信息——天空、树冠、树干、林下各个区域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各种动物。动物的展示也并不是没有遮挡的直接呈现,而是需要用心去找,获得沉浸式体验。

最让人敬佩的是,好的动物园对动物持有的尊重。比如新加坡动物园,它并非什么动物都能养好,来自北极的北极熊就因喜冷畏热而与新加坡炎热的气候格格不入。当养过的一只北极熊“寿终正寝”后,新加坡动物园宣布,未来再也不养北极熊了,原因就在于养不好。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人类的爱无法完善表达,无法让这些动物过得好,那么我们应该放手。

一个好的动物园,也应该充满自信。比如,你能想象,大名鼎鼎的伦敦动物园,没有大象这样大型动物的展示吗?在伦敦动物园,最大的动物是长颈鹿,河马也是小小的倭河马。这不是因为伦敦动物园没有能力,而是它们主动的自我选择。伦敦动物园土地面积只有15公顷,是北京动物园的1/6,上海动物园的1/5,在这样小的生存空间里,伦敦动物园利用丰富的展示、充满真诚的保护宣传、契合人文的理念气息,告诉我们一座先进的动物园可以有多美。

◎中国环境报:在你看来,当今动物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花蚀:个人认为,动物园是一个有原罪的地方,它毕竟剥夺了动物的自由。但动物园在现代社会里,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现代动物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保护珍稀动物,留下它们的血脉,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它们的数量。第二,增进我们对动物的认识,尤其是行为学上的认识;第三,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一个动物园,如果做不到这三点,是不配称为现代动物园,也无法面对自身原罪的。

其实,全世界有不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是动物园拯救过来的。如缅甸棱背龟,一个一度被认为灭绝的物种。2002年,科学家在缅甸野外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种群,包括曼德勒动物园在内的两个缅甸组织迅速对其展开抢救。16年来,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这种龟已经繁殖出近千只个体,其中数百只被送回了当年发现它们的地方。当然,自人类出现以来,很多物种的灭绝,是由人类导致的。但动物园执行的濒危物种复育任务,在为全人类赎罪。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中国环境报:最近,云南野生动物园投喂老虎的新闻又引发了公众关注。对很多动物园来说,投喂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有人争议,不是要培养动物的自然行为吗?饲养员也是这样投喂动物的。对此,你怎么看?

花蚀:游客投喂动物是绝对不允许的。首先,投喂会给动物带来健康风险。每年因为游客投喂致死的案例太多了。杂食性的动物,如猕猴还好,但像金丝猴在野外是纯吃树叶的,只能吃粗纤维的食物,而投喂的物品种类繁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把它喂坏。

其次,投喂会完全破坏掉动物学习的结果。动物习惯了投喂,会导致出现乞食行为,自然行为得不到展现。而且动物在展区吃饱了,饲养员训练的食物就没有吸引力了。行为习惯一旦破坏,就会威胁到饲养员的安全。

再次,更容易让游客对动物产生一种掌控感,从而缺失尊重。

◎中国环境报:在你看来,动物园应该传递给公众什么内容?

花蚀:我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视频,那是广州动物园做的一个黑猩猩食物丰容:他们用麻绳把圆筒形的取食器绑在两根爬架之间,将食物藏在圆筒里面。黑猩猩发现取食器里有食物,于是使出了全身解数,猛烈地晃动麻绳,想要把取食器给摇下来。

这不是在折腾黑猩猩,而是饲养员在给它找事做。在野外,黑猩猩也需要如此卖力才能找到食物,才能活下去。NGO“猫盟”评价说:“见证野生动物如此努力地生活,不禁想为它加油鼓掌,同时它的坚持不懈也鼓舞着我们,这才是动物园应该传递给公众的。”

动物园应该让我们看到动物身上的尊严,看到演化赋予它们的“超能力”,看到它们的高贵与智慧。同时,我们也应当努力去看懂这一切,这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中国环境报:未来的动物园是什么样?

花蚀:我坚信,我们的动物园会变得越来越好,游客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样才配得上我们的动物们。这些动物,是会在山间高歌的长臂猿,在丛林间奔跑的黄麂,也是在草原上咆哮的狮群,横冲直撞的各种犀牛,更好的明天肯定会到来。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