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之规定,现发布《2009年余杭区环境质量公报》。

综述

  2009年,余杭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32.46亿元,财政总收入100.07亿元。

  2009年,全区按照“环境立区”战略要求,以省级生态区创建和“创模”复检为载体,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抓手,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依法行政力度,着力推进“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余杭区被联合国评为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城区奖,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区,被市政府评为全市生态环保工作考核环境保护优秀奖。两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分别削减3.65%和8.04%。

水环境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全区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断面达标率为25%,与上年相同。全区水环境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各水系水质的优劣依次为:苕溪、运河、上塘河。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2009年苕溪水质总体较好,各项指标年均值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且达到功能区要求,断面达标率为100%。与上年相比,苕溪流域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除粪大肠菌群外,各项主要污染物指标都有所削减。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运河的干流、支流9个监测断面中有6个水质达到了Ⅴ类,其余3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其中运河干流5个断面除入境断面义桥外水质均达到了Ⅴ类,均比2008年上升了1个类别,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比2008年有大幅度削减,削减率为30%。运河流域各镇、街道交界断面监测点位共13个,其中有2个点位为Ⅳ类,5个点位为Ⅴ类,其余6个点位为劣Ⅴ类,与2008年相比,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5个,各点位主要污染物氨氮有所削减。

  根据生态省考核12项指标评价,2009年上塘河各断面水质均劣于Ⅴ类,定类项目为氨氮、总磷及溶解氧,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上塘河水质类别并未改变,但由于我区截污纳管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进行配水,多个指标有所削减,高锰酸盐指数削减率为17.5%,氨氮削减率为2.5%, 总磷削减率为4.8%,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削减幅度大于氮磷类,出境断面水质略优于入境断面。

  按“十一五”城市定量考核方式统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项次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奉口、瓶窑两大取水口达标率分别为97.8%、96.2%,较上年分别提升了4.2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主要超标项目为石油类、粪大肠菌群、铁、锰。

  据统计,2009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925.9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9.93%。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356.88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271.13吨,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085.75吨。

  措施与行动

  1、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我区进一步加快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将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截污纳管工作统一规划、分类建设、统一管理。按照“一副三组团”污水专项规划,建成余杭、良渚、崇贤、塘栖四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临平副城污水南排二期工程全线贯通,处理(输送)能力达到29.6万吨/日。全区所有镇乡、街道编制完成了截污纳管可研方案,全力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新增污水量3.45万吨/日。在污水管网覆盖范围之外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3个。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迁力度,为全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根据全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总量控制要求,结合崇贤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2009年对全区25家企业继续实施关停,其中对杭州星意合成革有限公司、杭州余杭东方印染公司等12家区控以上重点源实施关停。

  3、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我区积极探索“联姻治污”的方式,重点对超山蜜饯行业、百丈竹制品行业、运河搪瓷行业等进行了污染整治,其中49家蜜饯企业完成改造,6家搪瓷企业完成治理任务。按照太湖流域提标要求,电镀、合成革等3个行业11家企业通过关停、深度处理等手段完成改造。

  4、开展“清洁绿化余杭”大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不断完善,农民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减少垃圾进入河道造成二次污染的程度。

大气环境

  2009年全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14天,占总统计天数的90.0%,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8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首次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大气污染的变化受气象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现象相当明显,各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009年,全区降水pH年均值为4.53,酸雨率为91.4%,酸雨率比上年上升12.14%,pH年均值回升0.14,余杭区属重度酸雨区。

  据统计,2009年工业燃料消耗情况为:燃料煤消耗量101万吨,燃料油消耗量1.48万吨,洁净燃气13507万标立方米。全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500.62吨,烟尘排放总量3940.7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562.7吨。

  措施与行动

  1、加强废气重点源治理。加强对燃煤锅炉的治理,大力推进热电企业脱硫改造工程,2009年5家热电厂20台35吨以上锅炉脱硫主体工程已完成并进行调试。全区煤耗量103万吨,比2008年下降8.69%。

  2、强化重点区域整治。巩固“禁燃区”工作,深化杭徽高速公路沿线污染整治,开展临平西大门、“一绕三线”高速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废气污染整治。

  3、加强行业整治。2009年我区加强对房地产建设行业的管理,新建“绿色工地”22家;加强对矿山、建材行业的整治,重点开展中泰乡轧石加工点治理,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08年明显下降。

  4、加强尾气污染管理。制定了黄标车淘汰和限行方案,加强机动车尾气的监测和管理,做好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工作。

声环境

  2009年,全区噪声环境质量状况较2008年有所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5分贝,比2008年下降1.6分贝,达到了环境噪声国家标准要求,主要声源仍是生活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63.4分贝,比2008年下降2.8分贝,仍处于较好水平,达到了国家的推荐控制要求。

措施与行动

  1、区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城区道路开展“双禁”工作,对噪声污染的投诉及时进行处理、整改。

  2、加强对夜间施工审批的管理,夜间需要施工单位在《城乡导报》上公布,增加夜间施工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强化对工业生产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在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行动。

  3、开展环境噪声达标区巩固工作,切实改善我区声环境质量。

  4、巩固、深化“多绿”创建工作。

固体废物

  据统计,2009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8.76万吨,综合利用量48.0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98.51%。工业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29405.39 吨,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全区生活垃圾总产生量30万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

  措施与行动

  1、督促企业加强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管理,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健全应急防范措施。

  2、积极配合做好杭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建设,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着力推进“清洁余杭”工作,清除陈年垃圾、落实保洁人员,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

辐射环境管理

截至2009年底,余杭区有核技术应用单位72家,持有放射源131枚、持有射线装置157台;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1座;全区有移动通信基站611座、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2座、雷达1处3台、工业用电磁设备62台、500kV变电所2座、220kV变电所5座、110kV变电所27座。

措施与行动

1、深入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对辐射工作单位及新、扩、改建辐射项目的“三同时”现场监督和跟踪管理。

2、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结合,督促企业强化辐射安全管理,加强对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送贮工作。

3、巩固完善放射源在线监控体系,加强科技监管。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卫生医疗系统射线装置管理。

4、制定了余杭区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确定专人负责辐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提高辐射污染的应急处置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2009年12月28日,我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

 森林覆盖率   全区有省级自然保护小区2个,森林公园3个,一级水源保护区 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饮用水源保护面积58.29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37.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79m2。

  农业生态环境  以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特色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2009年新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点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4.28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3个;有机农产品基地10个。全区各村全面完成“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第一轮整治村建设任务,省、市重点整治村建设项目50个、省级已整治村提升项目24个和区级高速沿线村庄环境整治项目52个均全部通过考核验收。全区“一绕三线”整治实现两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沿线20家企业全部完成整治任务。2009年全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103个,受益农户6250户,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40个。

  生态村镇创建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市级生态镇3个、区级生态村22个和区级“多绿”单位70余个,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区生态建设。在鸬鸟镇山沟沟等6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户用人工湿地整村推进试点,在黄湖镇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在鸬鸟镇开展农药瓶回收试点,在杭州三水果业有限公司开展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西溪湿地公园西区、“大美丽洲”公园、良渚博物院等生态旅游精品先后对外开放。

  措施与行动

  1、对不同镇乡、街道按照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定出台《瓶窑组团生态保护机制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对生态型乡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把好项目审批关,西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禁止水污染项目进入。

  2、认真抓好《杭州市余杭区2008-2010年生态区建设行动计划》和《2009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3、深入开展全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采用立体养殖、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4、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杭州三水果业有限公司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提高农民收入。

  5、区生态办牵头举办了村镇干部、污染治理设施操作人员、社区主任、化工印染协会会员环保培训班。

环境管理

环境法制 2009年,区环保局共承办案件数267件,办结案件255件,作出处罚决定242件,处罚金额共计1465.212万元。申请强制执行85件。

建设项目环保管理    2009年,区环保局共审批项目3844个,集体审议环境敏感项目44个,否决项目60个,对所有审批在建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做到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和分级管理。

  环境监察    2009年区环保局共督查企业6481家次,查获设置暗管,废气、废水或部分废水直排的恶性环境违法行为49起,“飞行监测”达标率84.6%。开展了“一绕三线”环境综合整治、蜜饯、竹制品、搪瓷行业整治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

  环境宣传与教育    “6·5”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环保义工”形象标识征集活动、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大赛、环保征文比赛、生态环保游、环保进校园、临平文化广场环保咨询等环保宣传主题活动。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制度,邀请环保义工参加飞行监测、竣工验收、听证会、信访调处等活动,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在《城乡导报》、余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专栏或专题节目,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在《中国环境报》和杭州市级以上报纸发表环保稿件80余篇;完成3家区级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开设生态环保讲座25场,2009年向市生态办提供生态建设信息12篇以上,完成调研课题18个。

  环境监测    具备标准化监测站所需的所有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区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总价值710余万元。2009年,完成267家次验收监测、1089家次督察监测、646家次委托监测、576家次污染源监测任务,全年出报各类监测数据168208个。组织编写2008年环境质量分析报告,为环境管理、执法提供大量的科学、规范、有效的参照依据。

  环保能力建设   各镇乡、街道均建立了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形成了环保三级管理网络。区环保局在办公室增挂12369受理中心牌子,统筹全区环境信访工作,单设机动车尾气办公室,负责全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

  污染事故 2009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全年成功处理了9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公众参与

  环保投诉    2009年全区共受理各类环保信访2973件,其中向12369投诉的1884件,12345区长公开电话转办737件,省、市局交办161件、门户网站投诉67件、来信来访124件,信访处理率和及时反馈率100%,满意率达99%以上。区环保局已连续6年被评为区长公开电话工作先进集体。

  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 切实提高人大建议及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全年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件、协办1件,政协委员提案5件、协办6件。

专栏

  省级生态区顺利通过验收。  根据《余杭生态区建设规划》,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创建方案,以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21个镇乡、街道、开发区、管委会和25个区级机关有关部门,对不同镇乡、街道按照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建立瓶窑组团生态保护机制,对生态型乡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深入开展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新建省市级生态镇3个,区级生态村22个和“多绿”单位70余个。2009年12月22日,在亚洲博鳌·中国标杆城市与品牌区县年度表彰盛典上,我区荣获了该盛典最高奖项—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城区奖。2009年12月28日,我区顺利通过了省级生态区的考核验收。

  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根据杭州市与我区签订的《杭州市余杭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专题召开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会议,制定了《2009年余杭区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办法》、《2009年余杭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专项督察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乡、街道、部门和企业,把截污纳管、企业关停、深度处理、排放监管等主要减排手段作为考核内容。加快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污染企业综合监管,成效明显。2009年全区完成雨污分流企业864家,新增纳管水量3.45万吨/日;关停搬迁污染企业25家;5家热电企业完成20台35t//h以上锅炉的脱硫改造任务,为减排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省环保厅核定,我区2009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4356.88吨,削减3.65%;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7500.62吨,削减 8.04%,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到2009年底,我区“十一五”期间两项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15.88%和27.53%。

  崇贤地区环境污染整治    崇贤地区整治按照工业减量、污染减排原则,对8家污染企业进行关停转迁;崇贤港区泵站、崇贤港区出水管等3条污水干管,新镇区等5个片区的污水收集支管网、塘康路和中心大道燃气主管线已完成建设,其中崇贤污水处理厂工程完成铺设主、支管网36.4公里,已纳管单位77家,总纳管水量1.2万吨/日;6个农村污水工程已完成并通过验收;三里横港6条河道高标准整治,绿化建设随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同步进行,已完成庭院改善绿化等约45万平方米。崇贤地区6条主要河道有5条消灭了劣五类,其中1条河道提高到了三类,4条河道提高到了四类。

  清洁余杭大行动   围绕打造杭州最清洁城区的目标,全区范围内分层次有序推进“清洁余杭”活动,在全区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健全了市场化运作长效保洁机制,垃圾年处理量30万吨以上,第三批97个村已通过考核验收,各村都建立了专业化保洁队和市场化运作保洁机制,全区农村专职保洁员近4000人。同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清洁绿化余杭”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清洁绿化余杭”长效管理实施细则》。2009年省、市重点整治村建设项目50个、省级已整治村提升项目24个和区级高速沿线村庄环境整治项目52个,均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全区各村全面完成“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第一轮整治村建设任务。2009年全区完成10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设,受益农户达6250户,实施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40个。

  污染源普查    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先后经历了组建领导机构、制定方案细则、落实工作经费、广泛宣传发动、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及数据录入员、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清查摸底、入户普查登记、普查表格汇总、质量审核、数据录入、数据上报、质量会审等阶段,2009年进一步对普查数据进行查漏补缺和修改完善;编写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并获得浙江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优秀技术报告二等奖;开展了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环保综合监管    建立12369受理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实行了以环保监察所日常监管为主,监察大队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飞检”的二级监管体系。2009年,共督查企业6481家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706家次,对242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强化综合监管,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区纪委、区委统战部、新闻媒体、金融部门通报环境违法企业查处情况;对偷排、漏排等恶性排污行为采取行政处罚、公开曝光、党纪政纪处分、停贷等措施,全年申请法院强制执行85件,公开曝光企业136家,通报环境违法信息1452条。在名牌产品、免检产品、企业上市、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中,均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形成治污合力。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