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规定,现发布《200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着力破解百姓关注的“七大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91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

  过去的一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立市”的战略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各项工作卓有成效,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在生态省建设考核中再获优秀。

  环保投入也继续保持较高强度。2005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达到60.4亿元,占生产总值(GDP)的2.07%。资金主要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二、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钱塘江干支流50%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27%,主要超标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石油类等。钱塘江流域污染类型由单一耗氧污染物型转变为以氨、磷、耗氧污染物为主的多重污染型,工业仍是主要污染来源,生活和农业面源为特征的污染日益加重。

  苕溪流域水体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功能区达标率为50%。生活、工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仍是主要污染来源。

  西湖水质总体提高,与上年相比,总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水质达到Ⅳ类。西湖引水和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起到了很大作用。

  千岛湖湖区水质继续保持稳定,3个国控监测点街口、三潭岛和大坝前均未能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质II类要求,其中街口为Ⅳ类,其它两个监测点为III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如果总氮不参评,中心湖库水质达到Ⅰ类。入湖污染物主要来自新安江上游安徽黄山地区,目前呈贫营养水平,与上年相比,营养状态指数下降1.4。

  运河杭州段超过了水功能区水质类别,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也有个别断面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超标。干流总磷和氨氮指标有所好转,出境断面水质氨氮为劣Ⅴ类,生活污水、农业面源以及配水水质不佳对运河水质影响极大。

  城市内河水质有所改善,已配水到位的河道水质较好,除中东河南端化仙桥断面外,其它断面几乎都超过相应水功能区目标,不少达到了劣V类水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等,也有个别断面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氟化物等项目超标。

  青山水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持在轻度富营养状态,营养状态指数为53.4。青山水库库区水质为IV类,未能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质III类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和石油类,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粪大肠菌群也比较高。

  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Ⅲ类和优于Ⅲ类为主,绝大部分符合国家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考核要求。市区7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按项目(27项)逐月评价,每个月都有个别污染指标出现超标现象,超标指标主要为:石油类、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溶解氧、氟化物和高锰酸盐指数,其水质总达标率为89.7%。

  2、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8.57亿吨,工业废水达标率为97.85%。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11.34万吨,氨氮0.29万吨,石油类245.56吨,氰化物3.33吨,一类污染物1.31吨。

  3、措施与行动

  一开展水环境污染整治工程。重点整治了钱塘江、太湖(苕溪、运河)两大流域的萧山东片印染及染化企业、萧山南阳化工园区、富阳市春江区块造纸企业、桐庐县钟山乡石材加工区、建德市化工企业、余杭区苕溪流域和临安市锦溪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200余家重点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关停了40条年产1万吨以下、薄型纸2000吨以下的造纸企业生产线,对104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了彻底整治,将苕溪流域的600万只鸭子赶上了岸。

  二依法保护饮用水源。贯彻实施《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多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调整完善《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编制完成《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规划》,明确年度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任务;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和长效管理制度;建立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初步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拆除25家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排污口。

  三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七格厂二期进入调试;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临安污水处理续建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余杭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厂进水运行,余杭、良渚两组团污水处理厂配套的污水部分管网完成建设;桐庐、建德等县(市)污水处理厂即将验收,富阳市八一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通水调试,淳安县千岛湖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目前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7万吨/日,其中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万吨/日,实际新增截污量12万吨/日,处理率约53%。

  四是继续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累计削减生猪44.4126万头、奶牛10011头、家禽386.4650万羽;关闭养猪场20个,养牛场35个,超额完成了禁养任务。全市完成规模化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和治理工程项目99个,开辟了农业循环经济新路子。

  三、大气环境

  2005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市区空气污染仍较严重,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呈煤烟与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的特征。市区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比上年升高,且幅度较大。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县(市)环境空气均达到二级标准,各类污染物浓度总体有所上升。

  1、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优)、Ⅱ级(良)的天数合计为301天,比上年增加9天,优良比例为82.5%。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60 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县(市)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值也达到了二级标准。从数据统计结果看,杭州市区二氧化氮污染相对较重,桐庐、富阳、建德次之,临安、淳安较轻。除了临安和淳安之外,市区及其它县(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均超过二级标准。

  各区域空气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杭州市区、桐庐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级均为三级,属轻污染水平;富阳、临安、建德和淳安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级均为二级,属尚清洁水平。

  2、酸雨

  酸雨污染较为严重,酸雨发生频率较上年有所升高,其中富阳频率最高,为98.6%,临安次之,为95.6%。pH年均值杭州市区最高,为4.68,临安最低,为4.11。

  3、降尘

  近几年中心城区、余杭、萧山降尘浓度呈波动状态,萧山、余杭有所下降,降尘年月均值分别为9.04、10.01和7.64吨/平方千米·月。

  4、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58万吨,烟尘排放量3.58万吨,粉尘排放量为6.06万吨。

  5、措施与行动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第四阶段)综合整治,巩固和深化烟尘控制区、“禁燃区”工作,强化机动车尾气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地、拆房工地管理,实施工地围护,冲洗进出车辆,强化渣土运输车辆管理,通过夜间检查等手段遏制渣土运输车抛洒滴漏现象,有效地抑制扬尘污染恶化趋势。

  二明确“禁燃区”中期95家单位的炉窑灶改造任务, 70余家单位完成改造任务,其余单位正在实施中。全市17家重点企业的35吨以上锅炉全部完成了脱硫除尘治理工作,对印染废气、印刷废气和化工废气进行了集中整治。

  三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年检车14.7万辆,路检车4786辆。查处销售新车尾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企业19家次。共改装743辆公交车辆。报废更新公交车辆405辆。柴油车尾气专项整治3682辆。组建了杭州市环保志愿者‘冒黑烟’车督察队, 查处落实整改“冒黑烟”公交车109辆。

  四淘汰关停水泥机立窑。2005年关停了74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

  五加强餐饮服务业管理。出台并实施《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强餐饮服务业环境监管。

  四、声环境

  2005年杭州市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改善,各区、县(市)区域环境噪声、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变化各有不同。

  区域环境噪声

  杭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8分贝,生活噪声仍是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桐庐县、建德市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临安市、淳安县、富阳市处于较好水平。

  道路交通噪声

  杭州市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67.8分贝,低于国家70分贝的考核标准值。杭州市区、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道路交通噪声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均处于好或较好水平。

  杭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占总路段的19.6%,比上年略有下降。桐庐县、临安市和建德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路段占总路段长的比例分别为23.7%、38.2%和25.0%;淳安县无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轻度污染路段占到总路段长的56.7%;富阳市无超标路段。

  措施与行动

  一创建“绿色工地”。加强夜间建筑施工的审批监管工作,共创建163个绿色工地。

  二创建“安静小区”。2005年共创建31个“安静小区”。

  三开展“绿色护考”。在中、高考期间从严控制各类噪声,给考生创建一个安静环境。

  四加强工业噪声治理和管理,巩固深化噪声达标区工作。

  五实施道路禁鸣,降低道路交通噪声。

  五、固体废物

  1、工业固体废物

  杭州市现有固体废物产生企业10000余家,拥有综合利用处置、贮存设施200余套。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60.9万吨,综合利用量436.46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3.8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40万吨。

  2、生活垃圾

  2005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41.97万吨,通过填埋、部分焚烧,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3、危险废物

  2005年按国家对危险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全市共办理工业危险废物交换、转移计划报批共550家次,其中工业危险废物294家次,医疗废物256家次。全年共收集工业危险废物2894吨,本市无害化安全处置1140吨,储存待处置440吨,跨杭州地区安全处置1314吨;收集并无害化安全处置医疗废物8088吨,收集范围涵盖杭州地区五县(市)的各大、中医疗机构。

  4、措施与行动

  一强化危险废物交换、转移审批管理。

  二做好危险废物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市100多家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进行现场核查和检查,基本摸清我市危险废物情况。

  三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现状调研。

  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正式动工。

  六、辐射环境管理

  1、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市涉源单位157家,现有放射源690枚,其中在用源643枚,备用闲置源23枚,废源24枚。主要涉及水泥、热电、建材、塑料、造纸、金属加工、医用装置和探测仪器应用等各个领域。放射性同位素种类以铯137,镅241,钴60居多。

  2、措施与行动

  一组织实施放射源清查监管专项行动。对全市范围涉源单位放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以及使用现场、规章制度、贮存保管、警示标记及安全隐患、闲置废弃源现状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申报清查。

  二加强对废弃源的收缴管理工作。2005年收贮废弃、闲置放射源 172枚。

  三协调解决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埋存点的安全隐患问题。

  七、生态环境保护

  2005年,我市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1250”工程,通过加强管理,加大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全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耕地/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五年杭州市建设用地规模每年以1.39%的速度增长,城市周边优质耕地迅速减少。全市耕地面积220638.64公顷,比上年减少了1543.43公顷。2005年全市共使用化肥617204吨(折标),较上年减少0.56%;农药使用总量9458吨,其中以杀虫剂为主,其次是除草剂及灭菌剂。

  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喜忧参半,一方面重点粮油作物产地区地力水平逐渐提高,粮油及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工作正在兴起,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开始起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成绩显著。另一方面,部分农田排灌渠系不完善引发的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问题开始显现。个别地区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镉污染)问题。

  水利/森林资源

  据林业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260.1毫米(折合水量209.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1552.4毫米偏少18.8%,与2004年降水量基本持平,属偏枯年份。

  2005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88.7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343立方米。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为725.6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人均为65.6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为54.0%。

  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总的趋势是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递减。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25万亩,森林面积1592万亩,人均2.41亩,林木蓄积量3342万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4.0%。较“十五”期初,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3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9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1.4个百分点。

  杭州市境内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0多科39种,裸子植物8科49种,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种。其中较常见树种有杉木、柳杉、刺杉、马尾松、黄山松、金钱松、黑松、樟、楠、栎、栗、槠、栲、榧、茶、竹、山核桃、银杏等。

  杭州市陆生野生动物:兽纲9目22科70种,鸟纲13目35科151种,爬行纲3目10科45种,两栖纲2目7科20种,昆虫纲12目82科493种。

  措施与行动

  土地管理措施和对策

  一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用地的竞争力。

  二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加强分区土地利用调控和管制,形成大区域的都市用地空间整合。

  三是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四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是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六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对自然保护用地区、生态敏感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用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用地区、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区、滩涂生态湿地和泄洪生态湿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用地区、风景旅游资源用地区、上游集水用地区、文化遗址用地区等生态用地实行特殊保护,营造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一流宜居城市。

  水土保持

  全市开工治理小流域16条,已有9条通过验收,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7平方公里。开展了水土保持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检查整改,确保水法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

  市区河道配水和保洁

  市区共实施保洁的河道有476条、1945公里,保洁率达97.2%。全年完成配水25亿立方米。对上塘河上无证船只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清理,收缴并拆除了74艘无证船只,对涉及的160人进行了安置,打捞上塘河内历史沉船13艘,保障了河道安全畅通。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深化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木材限额采伐制度,加大林地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推广非农药防治技术,落实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建设无公害基地,抓好“肥药双控”示范区,有效地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全市开展“肥药双控”示范区建设13850亩,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26万亩(累计已达90.7万亩),实施“沃土工程”215万亩。

  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建设农村小沼气,使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三废”变成有机肥、能源和水源等“三料”,促进了物流与能流良性循环。2005年,全市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6972立方米,新增年处理生活污水206万吨;受益人数达12.7万人。全市已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5.6万立方米,形成了年处理生活污水680.5万吨的能力。

  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情况

  2005年,杭州市“创模”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复检;建德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杭州实现了“打通西湖”、“还湖于民”、“一湖两塔三岛三堤”三大目标;实施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杭州与西湖比翼双飞的又一张“金名片”。

  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基础工程——“1250”工程。“12”是指12个领域,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及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利用及节能,废弃矿山治理,生态墓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食品基地,工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河道整治,公益讲座、培训,市级生态乡镇(街道)、村创建等领域;“50”是指在12个领域各启动50个建设项目,共600个。

  八、专栏

  环境法制建设

  制定了《2005年环境立法工作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明确了2005年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市人大做好《杭州市机动车辆排气污染物管理条例(修订)》的立法工作,该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5年8月26日公告施行;配合市法制办做好《杭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立法工作,组织开展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做好《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起草了《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调研工作。《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已经按要求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建议列入2006年政府规章立法计划。

  环境监督管理

  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杭州市环保局积极开展了“1278”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大了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查处力度。市环保局完善了全市环保系统上下联动的执法机制,为查办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保障。市环境监察支队与各县(市)、区开展两级联动执法检查,有效打击了不法排污企业,力求做到“打击一个,震慑一批;处罚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2005年,全市环保系统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40573人次,检查企业25255家次;对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管理;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共承办环保行政处罚案件994件,其中责令停产388件,罚款910件,罚款总额达1855.78万元;全市共办理有奖举报案件14起,罚款额为16.7万元。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工作和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竣工验收工作。2005年杭州市审批建设项目为9010项,项目总投资1190.910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0.8865亿元,约占总投资1.75%,对选址不合理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160项目予以否决;2005年竣工验收项目为861项,对违反环保“三同时”的67家企业提出了整改意见,对21家企业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环保竣工验收率均达到100%。通过新项目的建设,“以新带老”削减化学需氧量: 1638.4949 吨/年、氨氮:39.1466吨/年、二氧化硫:1002.7263吨/年、烟尘(包括粉尘):1844.7427吨/年。

  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自省政府2004年10月26日部署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局就启动了规划工作,成立了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制定了《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拟定了前期开展的《萧山染化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等四个重点调研课题、《杭州市十五环境保护计划的回顾》等十个专题、《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等十个专项规划内容,明确了责任部门和时间要求,落实了编制经费。2005年1月完成了《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基本思路》,提高了对规划的指导作用。2005年6月完成了《“十一五”杭州生态市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等三个杭州市委、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完成了《萧山染化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等四个重点调研课题,完成了《杭州市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等十个专题。经过全体编制同志的努力于2005年7月拿出了《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了各县(市)环保局及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林水、市农业、市规划局等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次的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信访和提(议)案

  2005年,市环保局收到人大、政协“两会”交办建议、提案72件,其中市人大代表建议23件,市政协委员提案36件,至年底全部完成,均得到领衔代表、委员的“满意”答复。13件转办的省、市、区建议、提案也按时完成。办结率、满意率达到100%。

  收到重要信访件17件,领导批示交办单44件,普通信访195件,受理市民向市环保局领导直接上访件15起。反馈率达100%,满意率达到98%以上。“12345”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528件,我局“12369”受理件1567件;受理有奖举报52件;承办省环保局批示件145件;接待市民来访88件批人次。“12345”交办件处理率、反馈率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9.14%。

  环境科研和监测

  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举办技术培训,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金鉴明和魏复盛院士作学术报告、浙江大学李晓东教授作了“城市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学术报告,组织了第一届环境污染防治应用技术交流会和杭州市自然科学论文评选参选活动,增加交流机会,提高学术水平。

  针对杭州市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环保系统内征集2005年的环境保护科研需求28项,有10个科研课题和6个政策调研课题正式立项并开展研究。2005年下达了《钱塘江环境污染生态调查及对策研究》等10个科研课题和《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现状及立法研究》等6个政策调研课题。

  2005年共完成10个科研课题的验收和结题工作。其中《千岛湖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环境容量研究》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获得省环保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完成富阳东梓、渔山、桐庐印渚、余杭汪家埠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建德、桐庐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配合滨江区完成滨江气站的安装调试工作。目前全市水质自动监测站有1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有21个(包括1个流动站和1个清洁对照站)。8月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二合一”现场评审。

  全年共获取监测数据111万多个,与上年同比增长37%;发送快报62份,编制综合分析报告10份,上报专题分析材料19份;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各365期;发布太湖流域水质月报12期,饮用水源地水质公报12期,重点流域水质月报12期,联合监测月报7期;完成了全市11家集中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废水、渗滤液、地下水、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监督监测;完成市区烟控区、噪控区复测工作;完成了124家二级管理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监测;全年向各级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监测报告3270份,与上年同比增长27%;完成了竣工验收和限期治理监测报告185份,与上年比增长3倍多;全年共完成油烟监测250余家,与上年比增长4倍多。同时开展了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应急监测工作。为环境执法和管理提供了大量科学、规范、有效的参照依据,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环保产业和ISO14000标准认证

  2005年,市环保局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要求,组织开展了“2004年杭州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在全市范围共调查了单位430家。杭州蓝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的复合式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进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认定的环保产业名录,杭州理想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获得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颁发的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认可证。杭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成功开发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安全利用新技术――污泥直接制砖技术,利用该技术已处理了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污泥1万多吨。

  2005年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和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工作,有25个企业通过ISO14000的论证。同时实施清洁生产、倡导环境友好型和环境保护模范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深化了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

  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

  制定了《2005年杭州市排污申报工作相关要求》,明确了申报的范围、时段、内容和要求,把提升申报的覆盖面和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作为年度申报工作的重点,并将年度申报工作相关要求在杭州各大媒体上公示。全市共计有14714家单位实施了排污申报。

  排污费征收工作重点围绕规范、全面、足额三方面开展工作,全市使用统一的收费软件、收费标准、收费票据,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组织实施收费核定、开单、送达、信息公开程序。2005年,全市依法征收排污费共计1.2亿元。

  环境信息化建设

  2005年是杭州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信息化建设将从单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向综合管理转变。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已在杭州地区的所有环保审批部门应用,全年处理审批项目一万多件,并完成了与市政府审批中心的联网,实现了审批信息的交换。依据市环保局纪检组的要求和《杭州市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管理办法》,建立环评专家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环评专家自申请、使用至续聘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以达到合理利用专家资源,并保证评审活动的公平和公正性。

  环境宣传与教育

  2005年,杭州市环保宣教工作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等中心工作,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环保宣传。策划、开展省、市联动“母亲河千里行”大型新闻采风、杭州环保生态纪行、“北京——深圳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万里行”采风等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扩大环保影响力。杭州市环保宣教中心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十五”期间全国先进集体。

  2005年,杭州市结合环保科普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各项环保主题,联合各方力量,策划组织了环保科普知识“四进一下”活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广场活动、绿色环保行活动、环保小制作评比、生态杭州摄影比赛、第三届在杭高校绿色论坛等环保宣传活动,省、市各级领导到场,参与人数达数万人,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同时,为配合生态市建设、环保科普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杭州市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联合编印了环境保护科普知识丛书,向全国公开发行。还编印了《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宣传小册子、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张贴画、创安静小区宣传折页、生态宣传画等数十万份,向学校、社区、企业、市民发放。

  2005年,杭州市继续巩固、拓展“多绿”创建,并对亮点工程进行了重点培育,以亮点工程为示范,引导“多绿”工程总体推进。2005年,杭州市新华小学和转塘中学被命名国家级“绿色学校”,洁莲社区和南都德加社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社区”,命名省级“绿色社区”28家,省级“绿色医院”6家,省级绿色家庭25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3家,市级“绿色学校”52所,市级“环保小卫士”146名,市级“绿色医院”16家,市级“绿色工地”68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3家,市级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点13家。

  区县环境保护

  上城区  2005年以来,上城区认真落实市区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项任务,制定出台了生态RBD创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河道建设、大气污染整治、绿色文化培育、绿色消费促进、清洁生产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科学决策管理等“生态建设十大工程”,全面推进了5个重点领域的24个“1250”重点项目生态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在复兴水渠(水澄桥—美政桥)近3公里的河道两侧建设完成了青石护栏。在清波街道开展了《生态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开展实施,为清波街道建立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推进“1278”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基本完成“禁燃区”创建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各项专项检查,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6起,罚款26万元。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旧城改造工作,还完成了杭州新光塑料厂、杭州煤制品二厂、杭州牙膏厂等8家企业的污染搬迁任务。

  下城区  2005年,下城区通过环保政府目标责任状的签订,共向37家单位下达243项目标任务,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区建设工作,生态环境和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实施长浜河、南大桥等7条生态河道整治,完成5个污水收集系统, 14个生活小区、47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任务;顺利完成了烟控第四阶段3家企业治理任务;开展绿色护考和铝合金、农贸市场、无证餐饮、无证开水炉专项整治,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与行政执法局联合立案查处50余起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达48万余元;联合宣传部、科技局举办首届生态区建设论坛,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中环报、浙报、杭报等多家媒体予以关注和报道;“多绿”创建成果显著,完成了3个安静小区、1所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学校、5家省级绿色社区、5家市级绿色工地的创建。

  江干区  2005年,江干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人大审议,全面实施生态建设“1250工程”,完成了11个领域31个项目。对63家环保重点企业规范管理,6家限期治理单位全部及时完成了治理。编制了《江干区污水管网调查及图集编制研究》,完成了20家公建单位、5个生活小区的截污纳管,首次实施的村级出资建造污水管网的项目笕桥镇俞章村俞章路完成了总长1.2公里污水管道。组织开展大气污染整治性工作,巩固烟尘控制区。共收到信访334件,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3.5%,处理率及满意率100%。共办理竣工验收(含预验收)100余项,竣工验收项目较去年提高127%。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40起,一般程序23件,共处罚款27.7万元。全年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创建成了绿色社区国家级1个;绿色医院市级1家、区级2家;绿色学校市级4所;绿色工地市级6个;安静小区三个。

  拱墅区  以民为本,以“安静小区”创建为抓手,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共有12个社(小)区被命名为“安静小区”,创建数量列各城区之首;实施信访总量控制,信访投诉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5%;以督办李家桥河整治为契机,全力整治了拱墅第一臭水河。关注环境安全,盯紧18个重点污染源与危险化学品单位,提高环境安全系数;在工业危险废物存储告急,提出“非常时期危险废物管理的五项规定”保障了环境安全;放射源管理从零起步,逐步完善了“一厂一档”;高度警觉,利用多种手段协调解决了五起较大的环境污染纠纷。突出工业污染控制主题,紧紧围绕污染控制,通过限期治理、清洁生产、专项治理等有效手段降低污染。8家限期治理企业、22家排污口规范化企业、5家在线监控企业全部完成任务。以“五个一”宣传活动为载体,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再推进的局面进一步好转。在全区河道中选取28个极具代表性的点位,进行监测,分析并掌握了全区水环境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等水环境治理手段提供了依据。

  西湖区  2005年,西湖环保分局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工作,顺利完成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矿山修复、截污纳管、生活垃圾收集系统、青山白化治理、生态农业建设等生态区建设细胞工程。超额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三年工作任务,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区内5家企业排污口,开展了医疗行业、电镀行业、重点污染源及放射源管理等的专项整治活动,深化“禁燃区”工作,全面完成煤锅炉改造任务,并开展了汽车维修行业、餐饮服务业废气排放及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规范建设项目审批,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杭州高新区(滨江)  2005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式获得了ISO14000示范区荣誉称号,并于5月份成功地举办浙江省三家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授牌仪式,浙江省人民政府陈加元副省长及科技部火炬中心、浙江省环保局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仪式。通过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区的生态环保工作,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2005年我区新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2家。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目标,依照杭州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内容要求,结合开发区实际,提出“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的发展战略,以“环境立区”为核心,努力完成生态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环保审批400余项及219项建设项目试生产和竣工验收。全年共受理各类投诉、信访共计300余件,处理率达100% 。全年巡查企业200家•次,出具书面整改意见8份和提出口头整改工作意见30余份,对4家单位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完成1家单位限期治理。2005年2月开发区建成区块34平方公里内的全部污水都纳入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江。目前开发区建成区内工业废水100%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纳管率达到100%。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开始了生态园区的规划工作,在区内推动清洁生产。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运转良好,已有70余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的认证审核。

  西湖风景名胜区    2005年度,我区重点以西湖综合保护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打造和谐景区为出发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和落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西湖钱塘江引水工程,完善配水设施建设,提高引配水量,西湖全年共引水11947万立方米;二是结合名胜区重点整治工程,实施完成了各项截污纳管工作任务,共投资1650万元,埋设各类排污管线22931米,预计每日截污量5413吨;三是开展餐饮业综合整治工作,各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对宾馆饭店、梅家坞茶文化村等全面实施油烟专项整治;四是围绕 “六·五”世界环境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的宣传主题,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提出了“只留足迹,不留痕迹;倡导生态旅游,共创文明景区”的口号,组织了主题宣传活动。

  萧山区   2005年,萧山环保局以生态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源,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改善我区环境面貌,使全区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整治了萧绍边界官河流域污染,推进了南阳化工园区环境整治,开展了东片印染染化行业省级重点监管区的整治。强化了环保审批,全年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830个(包括三产79个),否决项目46个。加大了处罚力度,出动监察人员11000人次,对243家次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了处罚,共计罚款478.7万元,会同供电局对138家违法企业实施了停(限)电,责令42家企业限期治理,121家企业停产,执法力度之大为历年之最。推进了生态建设,完成了“1010”工程和“1250”工程的共193项任务。加强了环境信息宣传,环保政务信息数量在全市名列第一。强化了队伍建设。

  余杭区   2005年我区以创建生态区为载体,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区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其他项目共投入生态资金3.7亿元。余杭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295天,占总统计天数的81.5%,比去年增加了36天;水环境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按地表水常规指标评价,全区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噪声总体上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76%,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桐庐县  2005年,我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坚持控新治旧,建监并举的原则,以政府生态和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初见成效,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工作任务明确到位,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保障措施不断加强;污染治理不断深化,环保服务明显增强,从严把好审批关,否决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85家,污染治理得到加强,全面完成“1278”工程有关项目,市级重点监管行业钟山石材行业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化电镀行业整治,石材企业整治成效显著;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完成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富春江库区污染物清理取得明显成效;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县城污染治理设施日趋完善,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已经前期准备工作,乡镇环境污染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空气站、水站建成并投入运行。

  淳安县 2005年,我县立足保护和改善千岛湖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1278工程,落实目标任务要求,严格监督、严肃执法,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通过深入开展“城中湖”生态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饮用水源达标区建设,对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区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严格依法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的环保关,加强执法,有效防、控了工业污染;在生态建设上,正式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落实杭州市生态建设1250工程,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品牌形象不断优化,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效;顺利启动了千岛湖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了千岛湖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置工程,为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德市  通过三年多来的努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6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11月28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以化工行业为重点开展污染整治,全市共有29家企业开展了限期治理工作,拆除了新安江味精厂洋府潭厂区,完成治理设施建设17套,排污口规范化整治12个,在线监测(监控)设备14套;拆除了18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关闭了小煤窑4家、小矿山11处、小采石矿点92处;下达了对8家小冶炼企业的关停决定,并由法院依法执行;工商建德分局对25家未经工商登记、环保审批的污染企业依法进行了查处。全市化工企业共投入8000多万元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改造,年减少废水排放324万吨,减少COD排放约785吨,减少氨氮排放约52吨,减少磷排放约123吨。水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市政府成立了建德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建德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建德市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三江”砂石料整治领导小组,批准实施了《建德市三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开展新安江生活饮用水源达标区创建工作,并通过了杭州市验收。

  富阳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各项指标基本均达到考核要求, 6月3日,国务院为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富阳等7个市(区)授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圆满成功。富阳市成为全国第17个、浙江省首个获此称号的县级市。生态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25个乡镇(街道)和181个行政村编制完成生态建设规划、论证,确立第三批29个生态示范村建设名单。全年审核、审批584个工业性、建设性项目,审批、变更城市餐饮服务业663家,书面和口头否决18个项目。受理各类信访1310件(次)(不包括有奖举报)。受理有奖举报电话397个,查实违法排污企业88家。环境日常监察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33家。全年征收排污费1025万元,收缴罚款310万元。制定对严重违法企业限制供电的措施,全年对34家企业调整有序用电给予停电10天以上的处罚。关停47家54条“低小散”造纸生产线,淘汰10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浙江三星、富春江环保热电工程投产,八一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主体工程进水调试,春南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工程开工建设。投资450万按期完成东梓、渔山2个水质自动站的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良好。

  临安市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和主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除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青山湖流域、天目溪等流域整治,加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工业污染整治项目82个,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83个,城市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43 %。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复查。加大环境执法管理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故意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对21家违法企业(项目)责令停产停业,53家违法企业进行了处罚。严格执行环评法、产业目录导向和“三同时”制度。共审批项目929项,其中执行环评书、环评表的77项,否决不符合要求的项目101项,完成“三同时”验收企业72家。现场监察1152余厂次,处理人大、政协提(议)案3件,处理信访投诉540件。完成排污申报及年审企业929家,依法征收排污费600万元,征收单位770家。强化环境宣传与教育。开展了以“生态临安,绿色家园”暨“多绿”创建表彰大型主题文艺晚会。 开展“多绿”创建,53个项目通过“多绿”创建验收。

  《200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写单位

  主持单位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

  成员单位  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

  杭州市农业局        

  (排名不分先后)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