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聚焦点(2)
2011-04-25

  热点

  纸质材料强度较低、耐水性差,一只一次性纸杯往往只使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会被丢弃,它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我们不得不感叹:一次性纸杯,生命短暂。

  一次性用品依赖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加快,一次性用品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保鲜膜、保鲜袋、塑料袋、纸巾、一次性纸杯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备品。一些家庭坦言使用一次性用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以前招待客人喝水是用玻璃、陶瓷杯,现在出于方便与卫生考虑,都改为一次性纸杯了。宾馆、酒店里的一次性香皂、牙刷、毛巾都已是司空见惯。近年来,一次性用品品种繁多,一次性衣服、相机等不断推陈出新,并且越来越高档化。

  据统计,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台“可随意处理的”一次性相机;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塑料,3.5亿个油漆罐,再加上足够供全世界人口每月野餐一次使用的纸张和塑料制品。

  一次性用品的污染

  一次性用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代表着物质生活富足、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丢弃在铁路沿线的一次性塑料快餐盒达8亿多只,加上城市快餐业的发展,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散落在环境中,重量在8万吨以上。上海一年所有丢弃的宾馆“六小件(宾馆提供一次性的用品)”总重量达1814吨,每年为了处置这些“六小件”要投入近百万元。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至8000双筷子,每年我国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更为重要的是,很少有生产厂家回收一次性用品,再利用的难度非常大。成为毫无用处的废品,被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从资源节约的角度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并且,一次性用品多数以塑料为原料,被填埋后,很难在土壤中降解,成为新污染源。

  一次性用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提倡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消费量将是巨大的,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国外很多酒店,如果顾客不提出特殊要求,酒店将不会每天更换床单、毛巾,也不会主动提供牙刷、牙膏、拖鞋、梳子、沐浴液、洗头液等一次性用品。如从1992年开始,韩国的酒店就开始不提供一次性用品了,马来西亚的大多数酒店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也不再提供,在德国、芬兰等国的中高档饭店, 都开始从环保出发不再统一提供一次性用品,日、美已明令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一次性方便筷、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等,在韩国早已没有踪影。韩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为了确保经济持续发展,节约已成为国家、企业和国民的共识。

  北京市曾有人大代表提议:北京市可强制推行“宾馆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的做法,让北京所有的星级宾馆都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北京有一家饭店曾经效仿过国外的酒店,撤消过一次性客用品,遗憾的是以失败而告终。

  有位学者在上海进行了抽样调查,询问人们对一次性用品的态度。40%的人表示应该继续使用;20%的人觉得应该减少或取消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还有40%的人认为无所谓,用与不用没什么关系。

  只有倡导环保、节能的意识,才能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量,但是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建设生态城市聚焦点(2)

  特邀主持人:李樱之特约撰稿人:江素

  周旭霞(杭州市社科院副教授)

  随时都有生态意识

  专家点评

  面对面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的一次性用品,基于对便利的追求和需要,人们也似乎越来越割舍不开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在显示物质富足、高效,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制造了大量的垃圾,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背离了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低碳生活、生态型城市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尽可能重复使用物品,因为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资源的利用才更为充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勤俭持家”,反对过度追求物质消费的价值取向。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过一种“无欲无求”的清淡的生活。当前,起源并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以其感性而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强大的示范和诱导下,传统的消费理念逐步转变,现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挥霍着大量的资源,带来了许多危害。一次性用品使用过多过滥的倾向,已不容忽视。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生态意识能折射出市民的素养,因为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生理的、精神的行为。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让生态意识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杭州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妨从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开始。

  本专栏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与本报合办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