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版 杭州市都市经济圈(嘉兴环保篇)

铁腕提效率 创新促转型

——嘉兴市污染减排工作纪实

  漫步在嘉兴市中心的秀洲生态公园,清新的空气无疑是自然景致的最佳点缀;行驶在城区的主干道,没有粉尘弥漫,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繁华而不失恬静。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嘉兴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6%,全市废气污染信访投诉较前年同期下降24.4%。在环保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下,在百万罚单的铁腕执法下,在减排治污的制度创新下,嘉兴市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姿态去拥抱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重罚之下必有清风

  2009年,嘉兴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约1239件,责令停产停业80件,处罚金额3345万元。全市飞行监测省级达标率为94.52%,较2008年提高12.4%,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百万罚单的开出,对企业形成了极大的执法威慑。嘉兴市环保局始终坚持“铁心减排,铁腕治污,铁面执法”的“三铁”精神,并出台《嘉兴市环境保护飞行监测办法》,每周开展“飞行监测”;不断完善下查一级、错时检查和执法稽查制度;对排污企业始终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

  重罚之下必有清风,嘉兴市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持续提高。“违法成本低、是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表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之所以对违法排污“依依不舍”,全因一个利字作怪。虽然开出巨额罚款单会让环保部门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是,面对改善环境的紧迫性,这些压力不足为道。

  嘉兴市还创造性地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由纪委牵头,公安、环保等多部门参与的环保执法格局,改变了环保执法“单打独斗”的局面。在今年年初,嘉兴市开展了历时19天“春雷一号”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以电镀、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五大重点污染行业为突击检查对象,突出技术执法优势,共查获65余家企业存在严重超标排放,以及私设暗管、偷排漏排等严重违法排污行为。

  ◇制度创新一如既往

  “制度创新,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兼具理论视野与实践经验的基层环保工作者,章剑认为,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工作方法、创新的体制机制去解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是纵深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治本之策。嘉兴曾在全国较早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用经济杠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去年交易额突破1.8亿元创全国之最,也是目前国内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行最深入也最有成效的城市。同时力推“环保市民检查团”和“环保专家服务团”联动,丰富了环境保护的话语权,让公众参与到企业的监督检查中来,强大的民意迫使一批污染问题突出的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或直接关停并转。

  今年5月,嘉兴市环保局在《嘉兴日报》公布了首批62家市属及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排污量。排污量核定并公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是对市民环境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环保部门行政权力使用是否公正公平的一次考验。“以前我们浓度超标可通过水稀释,现在看来这一招不灵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纺织印染企业负责人表示,嘉兴此举对企业震动不小。企业到底排放了多少污染物?公众需有一个明确的信息。嘉兴对企业排污总量核定并公开,就是呼应公众的要求,接受公众监督,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为及时将环保信息“送”到嘉兴市民的手中,吸引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嘉兴市环保局于1月1日开通了“环保手机周报”,每周一期定时发送给登记用户。周报主要设置了国内环保要闻、本市环保动态、每周空气质量、环保视点以及环保知识竞答等栏目。这是嘉兴市环保局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生态理念、培育民众环保意识的又一个创新。嘉兴“环保手机周报”是以免费赠阅的形式,向全市党政机关干部、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环保志愿者、市民和企业发送。

  农村面源的治理亦是嘉兴探索减排新路的重点领域。为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水治理成本及运行资金的投入缺口,嘉兴市积极探索农业污染面源和工业污染点源之间的跨行业排污权交易问题,一方面腾出环境容量,另一方面有效改善农村的水环境。2010年以来,嘉兴市积极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着手开展农村分散型水污染物技术试点研究,探索污染减排工作新途径。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嘉兴市在环境监控和监管上实现了监控监管手段的创新。在加强原有在线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在线监控范围,扩大污染物监控种类,提升监控质量。桐乡市和嘉善县已试点开展实施“刷卡排污”,采用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双重的自动控制和管理目的。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