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8-27  作者: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勇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环境保护已日益成为重要议题之一,而气候变化问题则毫无争议地成为这一舞台中心的聚焦点。

  进入8月以来,世界各国齐聚德国波恩举行了第三次气候变化谈判,而一系列重大的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和系列谈判也将接踵而至,直至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国内,则先后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主要议题都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道理其实很简单: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气候变化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首先是因为科学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报告明确指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明确无疑”的。报告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1906年~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

  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

  科学家认为,与先前相比,这份报告对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更详尽、更有说服力。报告一改先前类似评估关注于学界认为“极有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的保守做法,首次写入气候变暖的更多潜在恶果: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同时,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加剧疾病传播,对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一些突然的或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和损失。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这也是联合国近年来就全球变暖的危害发出的最有力的警告。

  中国也将遭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根据2006年中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广泛的气候变化有可能改变和威胁很多人的生存状况,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迁移,并导致更激烈的对于地球资源的竞争。这些变化尤其将对那些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并有可能在国内和国家之间增加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危险。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关乎人类核心利益和发展前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人类必须改变旧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致力于绿色经济转型,探寻低碳社会发展之路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果固然可怕,但人类是否就束手无策呢?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份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明确指出,对各国政府而言,有多种政策和措施可以用来激励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从长远来看,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仅占全球GDP的0.12%。

  近两年来,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投向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并将可再生能源等产业视为走出金融危机泥淖、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举措。

  英国在世界上首个制定国家层面的《低碳转型发展规划》,力图主导低碳经济转型,以在未来竞争中占尽先机;美国新政府上台伊始便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有数百亿美元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并于近期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试图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新能源制高点,再次掌握未来世界新经济话语权和主导权;中国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投向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超过千亿元,且近年投入绿色经济的资金更是高达5800亿元。一场推动传统的“棕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新的国际竞争已然拉开大幕,势不可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4月发布《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倡议“全球绿色新政”,号召世界向绿色经济转型,并将其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传统“棕色经济”弊病的良方。

  在全球范围内鼓励绿色经济发展,从短期来看,不但可以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广泛的增长,避免危机重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有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当前,人类面临一个独特的历史契机来创造一种新的绿色经济的基础。这种绿色经济可以将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以一种有效得多的方式,注入到可预见的未来。

  人类绝不能错过这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良机。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可持续发展加以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6月明确指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转变发展方式等多重压力,但是,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机遇。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落实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等政策和措施,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这意味着中国在“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约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亿吨。

  中国政府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为此,中国政府已经确定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重点。

  8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了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将在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路,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落实到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中;作为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机遇,加强在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零碳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抢占世界经济新的战略制高点;而作为个人,我们必须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以推动全社会形成气候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正面临第四次产业革命——绿色经济革命。上一次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革命,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国都没有抓住机遇,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我们也只是追随者,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绿色经济这一重大机遇,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上有所作为。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