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商报
2005-04-25
4月24日清晨,西溪湿地。一只白鹭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落在了一片柿子林上。
一个星期后,即5月1日,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在这里开放,此举意味着杭州对西溪湿地的一期保护工程完成,杭州将永远拥有这片城市里的净土。与此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在法律尺度下行进,杭州市政府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
此前,对于西溪湿地的定位,杭州曾徘徊于自然保护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区和适度利用的湿地公园之间。前者是保守疗法,后者本意创新。不同意见的分歧点在于,中国未曾有如此大规模的湿地保护工程,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寻。深层的涵义,彰显了10.08平方公里西溪湿地的弥足珍贵。
西溪湿地公园方案的最终确立,意味着杭州必须探索一条人为最小干预下的湿地保护模式,找到最大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点。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湿地保护是目的,公园建设是手段。要树立积极保护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地保护,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路子。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
而在具有探索意义的“西溪模式”背后是杭州市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摸索的现代城市运营法则:盘活城市优势资源,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结合点,不断制造出城市营销亮点,打造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之城。
从最开始的西湖南线综合保护工程,到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到北线综合保护工程,直到现在的西溪,其间的运营理念无不如是。
孤岛西溪——一个无法再延缓的保护工程
这两天,66岁的沈阿云经常跑到西溪湿地追忆老家的模样。三个月前,她还是西溪湿地上一栋三层楼的主人。
沈家前面有一湾三四米宽的水塘,水塘里停泊着13条大大小小的船。其中一艘刷着红漆、能坐十个人的大船属于沈阿云。
2002年西溪湿地被杭州列入“旅游西进”重点工程以后,沈阿云开始以为游客划船作为自己的主要营生。游客花上七八元,沈阿云就会带他们进入西溪充满野趣的河港、池塘、湖漾和沼泽里——这些水地占整个区域面积的70%左右。在西溪,许多农户都以水为田,以舟为马,以桥为路,以岛为家。据不完全统计,西溪拥有约2773个鱼塘,重叠交错呈“鱼鳞状”。
旅游旺季时,沈阿云一天能赚上100多元。老人对此心满意足,十多年前他就盖了幢三层楼,外墙贴着白色和蓝色的瓷砖,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花了14万元。这是村子里最早的一幢三层高楼房。当时造房的土地是村里批的一块鱼塘,沈阿云在这片鱼塘上挖清了淤泥、垫上泥土水泥盖起了房子。村里的人眼红了,纷纷效仿,这使水塘面积急剧下降。沈阿云说,在农村,攀比和炫耀使房子档次越来越高,所占用的水塘面积也越来越大,农民心甘情愿把一辈子赚来的钱花到房子上去。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常杰说:“城市化是西溪湿地面临的最大压力。”除了农民自建房屋,房地产商的步伐日益逼近,西溪湿地逐渐变成了一个孤岛。在西溪湿地的东侧紫荆花路,密密麻麻的楼盘林立,北侧文新路同样如此,西侧,杭州绕城高速西线把湿地一分为二。
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黄春雷说:“原来50多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包括龙坞的白龙潭都在其内,浓缩到了现在只剩10.08平方公里。”
西溪的痛楚显然还不止于此。五六年前,村里开通自来水以后,由于村民不再需要从水塘溪流中取生活用水,湿地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各种垃圾都被倒进水塘里。在沈阿云家前面,有一户人家把从前拆掉的老房子的砖瓦堆到水塘里,生生占据了水塘的一个角。从前可以饮用的溪水,最终脏得不能洗衣服。
为此,曾被誉为“活鱼塘”的西溪一带村庄的村民转而寻找新的赚钱之计——养猪。沈阿云家养了两年生猪,建了好几个猪棚,最多时养70头猪。西溪保护区内一度有近5万头生猪,猪粪被扔进了鱼塘。2002年年底,杭州明令禁养生猪,村民们才拆除了猪棚。沈阿云还记得前年非典期间,市政府派了几艘“靠机器划的”大轮船,从这里挖走了一船又一船淤泥,淤泥里有一部分是猪粪。
去年,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对西溪水体的12个点同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中心区域的水质相对较好,而靠近东面、接近杭州市区的区域,水质达到了五类水标准。
西溪湿地保护箭在弦上。2003年,杭州决定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这是一次被称为“抢救性”保护行动。事实上,杭州如果不迈出这一步,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而此时启动,也需要花费40亿元。
湿地天堂——一次具有标本学意义的杭州探索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确立,拒绝了城市化继续蚕食的可能,并且将西溪保护提升到了改善其自身功能的层面。
但是在采用何种保护之策上,杭州产生了争议——是以自然保护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区,或者是适度利用的湿地公园。
常杰说:“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如此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难以为继。”
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也认为,西溪有18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生态湿地,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因此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模式。
杭州客观地选择了探索一条人为干预下的保护模式。
2004年4月6日,蒋村乡王家桥的3户农居开始动迁,意味着保护区内的624户民居外迁工程启动,沈阿云的三层楼也在被拆之列。
作为工程总指挥,黄春雷亲自投入了这项艰难的工作。他说:“西溪原住民散落型的居住方式,治污成本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搬迁。”
今年年初,沈阿云的三层楼房被推平,原先的空地上恢复植被,补种了苦楝、枫杨、大叶柳等乡土树种。这样一来,西溪湿地的绿地面积增加14.7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西溪原有的柿林、竹林、梅林、芦苇群都被保留下来。
4月18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评审专家、浙江林学院教授李根有与记者探营后说:“这些植物都与西溪的历史脉络相承,乡土物种是通过多年的物种选择,证明适宜生长于本地环境的物种。在恢复及建立湿地植被时,利用本地物种不仅加大了恢复湿地的可行性,也节约了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恢复西溪湿地的水生态上,全部实行了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一些原先坏死的池塘被打通,与河流连成一脉,自身循环处理系统得以重建。至此,西溪湿地的植被、水循环两大功能比以前更有强化。
杭州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楼茂园说,西溪湿地对减缓热岛效应作用明显。言下之意是,杭州市区的气温平均比郊区高出2℃—3℃,假设没有西溪湿地,这个温差可能还要扩大。
作为国内第一的湿地公园,杭州必须化解的难题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管理西溪湿地,防止过度商业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定,一期每天的游客不能超过2000人。显然,这是考虑到了人类活动对西溪的影响。“目前杭州拥有的160多种鸟类中,西溪湿地就有100多种。”鸟类学博士陈水华说:“如果人在西溪湿地活动过频过多,对鸟类的影响不言而喻。”
所以,进入西溪的游客只能步行或泛舟,公园内的小路采用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既能防滑,又保护了地貌。出于行船需要,部分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这样一来,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英国湿地专家克里斯托夫·沃德说,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自发、失落、觉醒、自觉四个阶段,人与自然关系也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在乡村城市化再到乡村化进程中,相形与中国其他城市,杭州的步子要更快些,走了三步半。
天堂湿地——一个休闲城市的营销范本
毫无疑问,西溪——这个天堂湿地将成为今年杭州的最大城市亮点,并将成为杭州这几年来对其城市整体营销中的重要一环。
从雷峰塔重建,到西湖南线改造,紧接湖滨步行街的形成,然后是西湖西进,再到北山路历史街区,杭州每年都有一个亮点与世界沟通,让世人瞩目。而杭州在注意力经济上也收获丰厚:2002年10月1日,西湖南线人流量逾30万;2003年国庆,杨公堤、新湖滨、梅家坞景区焕然一新,当日90%以上的游客被新西湖倾倒。
作为一张与世界交流的名片,西湖的资源被挖掘得淋漓尽致,而杭州市政府显然并不就此自满,而转为寻找下一个卖点。“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与杭州舍近求远、抓大放小的城市经营思路一脉相承。”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陈时兴教授说。
2002年,在全国旅游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在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刚刚结束后,杭州即决定对南线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此举成为全国园林景区门票制度改革的创举,同时也备受争议。
表面看来,杭州旅游似乎损失了环湖七大公园和博物馆的门票,加上管理维护费每年约6000万元。然而,因为免票带来的旅游人气猛增,使得环湖的服务设施身价倍增,因此而带来的环湖商业网点、服务设施每年的租金就达到5500万元,基本补贴了西湖风景区管委会的门票损失。实质上,免票后带来了游客的激增,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对杭州城市经济“马太效应”显现。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3016万人次,同比增长8.65%,彻底摆脱了多年来在2%至3%之间徘徊的局面。2004年杭州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7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2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到了GDP的6.5%。
而这次杭州市政府在下决心将西溪作为湿地公园保护时,依然展现了这种舍近求远,抓大放小的城市经营远见。
在西溪地块已然成为房产开发商眼中的热土的态势下,杭州对西溪湿地进行保护和巨额的土地收益相比,看似有一个巨大的落差。以最新出让的西湖区10号地块(西溪湿地边上),44亩土地拍卖价为29233万元,每亩价格664万元,如果照此计算,10.08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杭州可得资金为1003亿元。
显然杭州没有为1003亿元所动。西湖区政府前期在组织工作人员到西溪各乡村调研时,一方面说服原住村民放远眼光,着眼未来。另一方面,不断拒绝一批批拿着高价来要地的房产商。“西溪将是天堂湿地,同时也必将是湿地天堂。”这是杭州市政府对于西溪湿地保护工程的定位和期望。
杭州师范学院王涤说,西溪湿地是杭州城市营销策略的延续,在杭州逐年上扬的营销曲线图上,下一个卖点就是西溪湿地。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所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继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之后,为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综合竞争力而实施的又一重大工程,必将在杭州城市发展史和旅游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李锋)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